首页平安资讯平安要闻平安高层热点观察他山之石平安文化以案说法平安警醒
以案说法
当前位置:首页 > 以案说法

彩礼并非单纯赠与 婚约解除酌情退还

发布于:2020-4-5 15:01:00  浏览:973次

给付彩礼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婚俗,是订婚时,男方赠送给女方象征喜庆的财物。如今,变了味的巨额彩礼已经成为有些地方男方家庭不可承受之重。然而,即便给了彩礼,约定了婚期,由于各种原因悔婚、退婚的也不在少数。那么既然婚姻无法缔结,彩礼是否能够退还呢?近日,记者选取重庆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相关案件,以期提醒男女双方能够慎重对待婚姻,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官提醒,彩礼是男女双方为了达成结婚目的而为的给付,若双方没有依法办理结婚登记,则不存在合法婚姻关系,已收受彩礼的一方应当返还。

替女友还前任彩礼

未能结婚理应返还

陈某系陈某军、艾某之女,2015年谢某与陈某经人介绍相识恋爱。在两人恋爱前,陈某已与王某恋爱,且双方已订立婚约,王某为订立婚约向陈某一家给付了彩礼款。后因陈某与谢某相恋,王某便要求陈某一家返还彩礼。经双方协商,若谢某代陈某一家向王某返还彩礼,则王某不干涉谢某与陈某交往恋爱。

随后,谢某与家人商量,通过村支记高某向陈某一家给付彩礼4万元。经结算,认定王某向陈某一家共给付彩礼3.2万元。其后,陈某将剩余的8000元返还给谢某。

2019年4月,谢某与陈某因故分手,谢某要求陈某一家返还彩礼遭拒,遂向彭水县法院提起诉讼。

庭审中查明,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谢某与陈某同在苏州一工厂务工,务工期间两人同吃同住,务工所得的工资收入均由谢某领取,作为两人共同生活开支。

彭水县法院审理后认为,彩礼系婚恋过程当中,男方以缔结婚姻为条件而赠与女方家庭的礼物或礼金,系附条件的赠与行为。当缔结婚姻关系的目的不能实现时,这种赠与行为失去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将相应的财产予以返还。本案中,谢某与陈某已终止恋爱关系,考虑到谢某曾领取陈某的工资用于两人日常生活开支,判决由陈某、艾某、陈某军酌定向谢某返还彩礼款2.2万元。

一审宣判后,陈某、艾某、陈某军不服,向重庆四中院提起上诉。

重庆四中院审理认为,虽然谢某给付彩礼4万元时,双方未按农村风俗举行订婚仪式,且其中的3.2万元已被陈某一家用作退还王某彩礼之用,但谢某支付该3.2万元的目的在于与陈某建立恋爱关系,且该钱系由陈某一家直接开支,故3.2万元应当认定为彩礼。现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一审法院基于双方同居生活时间较长且可能收入混同的事实,酌定陈某、艾某、陈某军返还2.2万元并无不当。

法院最终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网恋女友收受彩礼

关系告吹被判返还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战海峰通讯员刘慧

江苏省南通市男子王某某中年丧偶后一直单身,两个子女结婚成家后相继离开老家到城里居住,王某某便萌生了再婚的念头。2013年,王某某在某婚恋网上发出了征婚启事。几个月后,与重庆市黔江区女子徐某在该网站通过网络聊天互生好感,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

2014年,王某某提出希望徐某到江苏来两人见一面的想法,为表示诚意,王某某先后3次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给徐某转路费共计7000元,徐某收到路费后并未出发与王某某见面,王某某不以为然,仍与徐某保持网恋的关系。

两人保持网恋关系近3年,2016年,王某某提出结婚要求。徐某以与王某某结婚,她要背井离乡为由向王某某索要彩礼3万元。2016年11月,王某某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向徐某转彩礼3万元。徐某收到彩礼后,既没有到江苏与徐某某共同生活,双方也没有办理结婚登记。王某某对徐某的动机渐渐心生怀疑,双方的网恋关系也因此告吹。分手后,王某某多次要求徐某返还彩礼,徐某不仅没有返还彩礼,还中断了与王某某的联系,从此杳无音讯。2019年,王某某来到被告徐某居住地,向黔江区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徐某返还为谈恋爱支付的路费及彩礼。

法院审理后认为,当事人双方具有明确的结婚意愿而建立恋爱关系,一方以缔结婚姻为目的向另一方给付彩礼,如果结婚目的没有实现,支付一方可以要求另一方返还。本案中,王某某与徐某通过网络认识后恋爱,其间王某某先后给予徐某路费、彩礼等,徐某收到财物后却不同意与王某某登记结婚,提出分手,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徐某应返还王某某给付的财物。经法官主持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徐某于约定时间内,向王某某返还彩礼及其他费用37000元。

举行婚礼但未登记

已收彩礼应当返还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战海峰通讯员张涛杨伟

男女双方建立了恋爱关系,并按照当地风俗举办了婚礼,但迟迟未办理结婚登记,并因彩礼返还引发矛盾纠纷。近日,重庆四中院审结了这起婚约财产纠纷案。

原告杨某财与被告张某丽于2018年1月经他人介绍认识并恋爱。2019年1月,根据当地风俗举办了婚礼。婚礼前,被告向原告索要62000元作为彩礼,随后,原告通过微信转给被告24900元。被告收到原告彩礼后,双方举办了婚礼。此后,原告多次要求被告办理结婚登记,被告均以各种理由拒绝,双方关系由此恶化。

2019年4月,原告向酉阳县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返还彩礼62000元。

酉阳县法院经审理认为,给付彩礼是男女双方为了达成结婚目的而为的给付,并非简单的赠与行为。原被告虽然按照民俗举办了婚礼,但并没有依法办理结婚登记,不存在合法的婚姻关系。遂判决被告张某丽返还原告杨某财彩礼礼金62000元。

一审宣判后,张某丽不服,向重庆四中院提起上诉,认为一审法院认定其收到62000元彩礼事实不清。

重庆四中院审理查明,在原告父亲杨某和去被告家送彩礼的前一天,原被告微信聊天确定彩礼金额为62000元。同时,在支付彩礼当天的上午,杨某和在银行取出现金4万余元并销户,下午杨某财到被告家送彩礼,晚上原告向被告微信转账24900元,之后双方如期举行了婚礼。

合议庭认为,杨某和取出了其所有积蓄的事实,可以合理确信杨某财已足额支付了彩礼。张某丽否认该事实,未提供反驳证据予以证明,对其上诉主张未足额收取彩礼的事实不予采信。遂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彩礼导致经济困难

法院判决酌情返还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战海峰通讯员何小敏张丹

2013年10月,卢某与吴某经人介绍相识,两个月后开始共同生活,并于2015年12月依照农村风俗举行了婚礼。2017年11月,双方办理结婚登记。婚后不久,双方因家庭琐事时常发生争吵,开始分居生活,并于2018年4月,经法院调解自愿离婚。

举办婚礼前,卢某一家四处筹借,将13.6万元交给媒人带至吴某家摆礼,吴某家收取礼金12.8万元。离婚后,因彩礼返还问题,双方一直未达成一致,卢某及其父母遂诉至彭水县法院。

经综合认定原被告举示的证据,彭水县法院审理认为,原告亦未举证证明因其给付彩礼造成其生活困难,且通过庭审查明原告一家通过种植烤烟,也有稳定充足的收入,遂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审宣判后,卢某及其父母不服,向重庆四中院提起上诉,并补充提交了种植烤烟而贷款的凭证等新证据。重庆四中院审理查明,卢某一家主要以种植烤烟获得收入,其年纯收入约4万元,且卢某举示的为种植烤烟而贷款的凭证,足以说明卢某一家在给付彩礼后,导致家庭经济状况恶化,种植烤烟所需成本都需要贷款来解决。因此,可以认定卢某一家为结婚而支出彩礼后,导致其生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遂判决撤销一审法院判决,酌定由吴某及其父母返还彩礼5万元。

二审判决后,吴某不服,向重庆高院申请再审。重庆高院经审查认为,吴某对彩礼现金的数额有异议,却不能举示充分的证据加以证明,且二审法院对卢某在二审中提交的新证据进行审查后,最终决定采信并无不当,故驳回其再审申请。

婚姻法相关规定

第八条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第三十二条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最高法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相关规定

第十条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老胡点评

订婚彩礼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一项民间习俗,当前,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收受订婚彩礼的风气依然十分普遍,因返还订婚彩礼而引发的纠纷也呈现多发态势。

对于因返还订婚彩礼而引发的纠纷,应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处理。从法律角度而言,订婚彩礼是婚恋过程当中,男方以缔结婚姻为条件而赠与女方家庭的礼物或礼金,是附条件的赠与行为。当缔结婚姻关系的目的不能实现时,这种赠与行为便失去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予以返还。即使已经登记结婚,但双方确未共同生活,或者由于婚前给付订婚彩礼而导致男方家庭生活困难,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双方离婚时同样应当予以返还。

从乡村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订婚彩礼、尤其是高额订婚彩礼是一种阻碍文明乡风建设的陈规陋习,它使婚姻恋爱关系变了味道,也使一些家庭因高额彩礼而返贫变贫。因此,改变婚俗观念,将喜事新办纳入村规民约之中,引导农村青年自觉抵制彩礼,才是减少乃至消除因返还彩礼而引发纠纷的治本之策。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黄雨婷

关于我们  |  组织结构

版权所有:平安绍兴新闻网Copyright2014
号电话:0575-8516 2227、0575-8515 4422、0575-8517 8202
地址:绍兴市凤林西路300号
广告代理合作单位:绍兴市蓝剑传播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023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13012563号 本站设计:耳東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