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平安资讯平安要闻平安高层热点观察他山之石平安文化以案说法平安警醒
以案说法
当前位置:首页 > 以案说法

利用支付平台漏洞骗取钱款,是诈骗还是盗窃?

发布于:2019-12-22 15:15:00  浏览:658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依托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具越来越普及。

与此同时,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成熟所带来的技术漏洞,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司法实践中,不法分子利用支付平台漏洞骗取钱款,究竟是“诈骗”还是“盗窃”呢?

利用支付平台漏洞骗取钱款

2016年8月底,被告人倪某在获知某理财软件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漏洞,可利用软件对互联网数据进行抓包、复制等操作从而成倍虚增其投资金额并赎回的信息后,在该款理财APP上注册账户并关联其名下的银行卡,在实际投资人民币100元的情况下,使用软件进行抓包、复制操作,在账户余额成倍增加之后,即根据APP提示进行提现操作,转入其银行账户人民币600元。

2016年9月1日,被告人倪某再次注册账户并关联他人银行卡,在实际投资人民币100元的情况下,采取上述手法,再次转入银行卡人民币7300元。

随后,被告人倪某将利用软件抓包、复制相关数据的方式可窃取该支付平台钱款的方法,分别传授给他人,使支付平台损失共计人民币59万余元,并事后从中获取好处费。

经浦东法院审理后认定,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被害单位钱款,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其还向他人传授犯罪方法,其行为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鉴于倪某所犯盗窃罪系自首、所犯传授犯罪方法罪系坦白、且作出退赃、取得被害单位谅解,当庭认罪悔罪,予以从轻处罚。遂两罪并罚,判处倪某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缓刑一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

a9f93c84b5a54e5c8c41b792017652a9.jpg

“诈骗罪”的受骗者只能是人

浦东法院刑事审判庭袁炜丽认为,被告人倪某利用软件对互联网数据进行抓包、复制操作成倍虚增投资金额并赎回的行为更符合盗窃罪的行为构造。

首先,应当明确诈骗罪的受骗者只能是人而不可能是机器;其次,诈骗罪要求行为人有处分行为和财产处分的自愿性;最后,盗窃罪的行为对象不仅包括体物,也包括财产性利益。

综上,倪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占有的财物通过平和手段转移为自己占有,虽有虚构事实的行为,但没有欺骗他人作出错误财产处分的行为,仍属于“他人损害”型的犯罪,更符合盗窃罪的行为特征。


来源:周到上海  责任编辑:高杨清

关于我们  |  组织结构

版权所有:平安绍兴新闻网Copyright2014
号电话:0575-8516 2227、0575-8515 4422、0575-8517 8202
地址:绍兴市凤林西路300号
广告代理合作单位:绍兴市蓝剑传播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023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13012563号 本站设计:耳東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