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平安资讯平安要闻平安高层热点观察他山之石平安文化以案说法平安警醒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浙江:监狱戒毒系统的维语培训班办了三年 监管面貌日新

发布于:2017-5-23 18:52:00  浏览:1022次

  维吾尔族服刑人员占全省服刑人员的比例还不足千分之一,为顺利开展对他们的教育改造而特意组织一批民警集中学习维语,值得吗?
  2015年,首届全省监狱戒毒系统维语培训班开班时,一些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然而,今年5月29日,第四期培训班结束了,这样的质疑早已消失。
  从培训班里先后走出了58名能与维吾尔族服刑人员、戒毒人员简单交流,能看懂维语书信、了解维吾尔族风俗的专业民警,他们不仅帮助解决了以往监狱戒毒系统管理维吾尔族服刑人员、戒毒人员遇到的各种困难,也提升了维吾尔族服刑人员、戒毒人员的改造信心,维护了监管安全。
  全省第一本汉维双语改造手册
  2015年10月,第一期全省监狱戒毒系统维语培训班开班。为了让这门课更专业、更实务,省司法厅、省警官职业学校特意从新疆警官职业学校请来维语老师授课。当时的省十里坪监狱教改科副科长傅翀是首批学员之一。
  按照教学计划,第一期培训班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维吾尔族风情和文化,学习维语字母和单词。听上去简单,可开课第一周,傅翀就感到困难不小:维文有32个字母,每个字母一般有2至4种书写体,最多的有8种书写体。老师要求在一周内,记清所有字母的100多个写法!
  学习任务重,不少学员只能靠晚上熬夜消化每天8小时学习的内容,但从未有人喊苦喊累。为何他们下这么大的决心学习维语?这其实也是情势所迫的。当时,省十里坪监狱的维吾尔族服刑人员有20人左右,民警和他们难以沟通:一方面,民警听不懂也不理解服刑人员的要求;另一方面,服刑人员觉得自己的文化没有得到尊重,消极改造情绪强烈。
  吉米拉是第四期培训班的授课老师之一,主修古汉语文学。她说,从发音到单词再到语法,汉语与维语有着天壤之别。为了让学员们尽快掌握维语,精通汉语的吉米拉老师总是把维语与中文对比着,用最白话的形式解释给学员听。
  在老师的悉心教授下,学员们学习进展快速。而通过学习,傅翀意识到,针对维吾尔族服刑人员的管理,需要一套真正适用于他们的办法。于是,培训结束后,傅翀回到单位,在监狱的支持下,与吉米拉老师一起,将《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等有关规定编辑出全省第一套汉维双语版本。
  《服刑人员行为规范》是每位服刑人员入监后必须学习的内容,它将所有服刑人员需要遵守的纪律要求都事无巨细地罗列清楚。在汉维双语版本中,每一句行为规范要求,都用中文、拼音注读、维文三种形式标注,既便于维吾尔族服刑人员学习,也便于民警使用。这为监狱开展维吾尔族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开了个好头。
  实用课程升级个别教育手段
  “你有孩子吗?标准的维语发音是:balang barmu?但在喀什会说,balang bama?南疆的发音在最后一个音上会拖,会重一些;而北疆,会有儿话音。平时在交流的时候,留神一点就能听出来。”
  老师玛利亚木生长于南疆,对维语的各种方言十分了解。为了增强维语班授课内容的实用性,玛利亚木老师在教发音时,会特意说一下新疆南北部的不同发音。
  针对性强是维语培训班的特点。从第二期开始,授课内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日常用语和管教用语。而到了第四期,开班第一天吉米拉老师就请班长收集了常用管教用语,整整3页A4纸。随后,她和玛利亚木老师逐句翻译后,于每堂课上教授给民警。此外,针对部分民警反映的会写却看不懂维吾尔族服刑人员书写体的问题,老师们还在每句用语旁写上手写体与印刷体的区别,便于民警学习。
  实用的课程设计让民警的个别教育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方姬是浙江省莫干山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民警,参加了3期维语培训班。去年8月9日晚上7点多,所里收治了一名新疆阿克苏籍的戒毒人员古力巴哈尔(化名)。收治过程中,面对民警的提问,古力巴哈尔除了点头、摇头,只有一句话:“我要回新疆接受戒毒。”
  “yaximusis(音,维语你好的意思)。”方姬带着馕,约谈了古力巴哈尔。你叫什么名字、不要害怕,我会帮助你的……当方姬用维语耐心地说出这些话语时,原本拘谨的古力巴哈尔慢慢放松下来,拉着方姬的手哭了起来:“我要和维吾尔族警官做朋友。”随后,她接过馕,流着泪吃完,这是她两天来吃的第一顿饭。
  事后,古力巴哈尔告诉方姬,她并非有意抵抗,而是因为被收治后感到害怕,加上担心用汉语沟通会说错话,所以刚开始话才不多。此后,方姬经常借学维语、了解维吾尔族风俗为由,与古力巴哈尔谈心,古力巴哈尔的情绪也越来越积极。
  这样的经历,很多学员都碰到过。其实,起初学员们都是抱着学点维语,至少能让维吾尔族服刑人员听懂纪律要求,才来学习的。可渐渐地,他们发现,语言不是用来管理的,而是用来沟通的。这在工作实践中逐渐体现出来。
  有次危机处置让省乔司监狱第三分监狱的民警门城合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后怕。那次,新疆籍服刑人员热合曼(化名)有会见,一下子来了8位亲属。而根据监狱规定,每次会见不能超过3位亲属。8位家属说着维语,瞬间把会见室的大门给堵住了。这时,监狱领导想到了门城合。门城合赶到现场后,耐心地用维语与家属交流,最终做通了他们的工作。会见的时候,家属将这件事告诉了热合曼,热合曼则对他们说:“他是会说维语的好警官,你们可以相信他。”
  语言是敲门砖,结合个别教育手段,往往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赢得服刑人员信任的还有省乔司监狱新犯收押中心的民警卢林献。一次,他接到电话赶到现场。当时,新疆籍服刑人员萨迪克(化名)正扯着嗓子用维语争执着。原来,按照规定,服刑人员入监后要理发,但萨迪克不肯。因故意伤害罪被判死缓入狱的他,甚至扬言:“要命一条,头发不能理。”
  “你好,你几岁了,家里有多少人?”卢林献用维语友好地打招呼,这让萨迪克很惊讶,激动的情绪很快就平复下来。“你们汉族警官还会说维语?”萨迪克终于开口交流了。
  见萨迪克的情绪有所缓和,卢林献借着物品检查的机会,继续和他套近乎。他们谈到了萨迪克的妻子。“你一定很爱她吧?”卢林献问。
  借着这一话题,卢林献和萨迪克逐步拉进了心理距离。“既然来了,监狱的规则就要遵守。理发并不是针对你,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要求。”
  听着卢林献磕磕绊绊的维语,萨迪克笑了。理发的障碍,终于没有了。
  省乔司监狱每期都会安排7人左右参加培训。副监狱长斯方南要求,参训的民警要学会维吾尔族日常用语,会听会讲、会看会写。“以前,民警和维吾尔族服刑人员说话两眼一抹黑,只能靠肢体语言,看信、会见都要靠外界翻译。”斯方南说,通过培训班学会维语的民警,对维吾尔族服刑人员的畏难情绪没有了,同时,服刑人员对这些民警也产生了好感、信任感和认同感,并服从管理,消除了自我封闭心态,有利于他们改造。
  走进内心的一碗羊肉汤
  第三期来授课的阿比旦木老师,热衷于介绍维吾尔族风情与文化。讲台上,每一个词语,她都能延伸出一段关于维吾尔族文化的介绍。
  当她介绍到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时,学员们大感兴趣,因为对不少监狱来说,维吾尔族服刑人员的吃饭问题曾是他们的一大困扰。
  省乔司监狱民警门城合,从小在新疆生长。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近距离接触过维吾尔族文化的人,刚到监狱工作时也拿维吾尔族服刑人员束手无策。2016年初,新疆籍服刑人员艾则孜(化名)进入乔司监狱后,一度不肯吃东西,也拒绝与所有民警或服刑人员交流。维吾尔族人吃清真食品,这点大家都知道。监狱伙房里的锅碗瓢盆也都是给维吾尔族服刑人员单列的,食物是按照清真食品要求做的。服刑人员怎么还不愿吃东西呢?当时正好在培训班参加学习的门城合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阿比旦木老师。
  按照阿比旦木老师的建议,门城合去买了一只印有清真字样的碗,再亲自带着艾则孜来到伙房,给他看单独的炊具。当天晚上,艾则孜食欲大开。
  从那以后,艾则孜走出了服从改造的第一步。门城合并不满足,而是希望他能改变自我孤立的性格,融入集体。一次,分监狱组织服刑人员进行气排球比赛。门城合鼓励艾则孜参加。可艾则孜拒绝了:“我不玩你们汉人的游戏。”
  “我还学维吾尔族的语言呢!”门城合说。
  艾则孜笑了,答应试一试。让门城合没想到的是,如今的艾则孜已经是监区气排球队的主力球员。他还主动参加监区的文艺演出,整个人脱胎换骨。
  参与培训的民警们用心记住了阿比旦木老师介绍的维吾尔族文化。第三期培训班上课期间,正巧遇上了伊斯兰教最大的节日——开斋节。依照风俗,这天维吾尔族人有宰羊的习俗。省女子监狱的民警黄静波立刻让同事给一直很冷漠的维吾尔族服刑人员阿依(化名)送去一碗清炖羊肉汤。
  看到羊肉汤,阿依的泪水滴进了碗里,“没想到,你们这么关心我们。我们就像在家里一样。”
  一句话开打一扇门,一份尊重走进一间心房。第四期维语培训班马上就要结束了,原本只有60多人的维语学习微信群又壮大了。每次遇到什么交流问题,民警们都会发在群里,三位老师也会有针对性地解答。为了这不到千分之一的服刑人员能早日走出监狱,重获新生,浙江司法行政民警学习维语的故事还在继续。(记者 王春芳 孙佳丽 通讯员 彭磊)


来源:平安浙江网  责任编辑:王淑静
关于我们  |  组织结构

版权所有:平安绍兴新闻网Copyright2014
号电话:0575-8516 2227、0575-8515 4422、0575-8517 8202
地址:绍兴市凤林西路300号
广告代理合作单位:绍兴市蓝剑传播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023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13012563号 本站设计:耳東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