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拿了卡后,去了哪个银行?”在永康检察院的远程听审室内,两名女检察官正在讯问一名嫌疑人。她们的对面是一个LED屏幕,屏幕里传来一名犯罪嫌疑人清晰的回答声。这一幕让全国法治媒体浙江行的记者纷纷驻足。
远程视频提审,这正是永康检察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永康检察院立足于打造信息支撑体系,推进信息化与司法的深入融合,有力助推了检察工作的转型升级。
捕还是不捕,可以公开论辩
10月27日下午,永康检察院刑检办案区内,一起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公开听审的案件正在进行。
视频那头的嫌疑人远在看守所,检察官、律师和办案民警则坐在听审室。视频中,各方就该案中嫌疑人是否应当被批捕,展开了意见交换。
“要不要批捕,律师、办案民警可以充分发表意见,嫌疑人也听得明明白白。”永康检察院工作人员说。
“这很有意思,传统模式一般都是以书面审查为主,用这样的方式,就能为犯罪嫌疑人捕还是不捕提供论辩平台,充分听取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的意见,更公开也更公正!”采访团成员们纷纷表示。
不过,有记者立即提出疑问:“嫌疑人怎么签字确认呢?”
“有专职辅助人员携提押证前往看守所帮助提押,审查结束后由辅助人员将笔录打印出来,完成笔录的核对和签名工作。”永康市检察院检察长王宪峰的回答,让大家恍然大悟。
早在2014年3月,永康检察院就首次对审查逮捕案件进行听审式审查,正式启动审查逮捕工作机制的优化尝试。为实现机制常态化,当年9月,永康检察院将听审式审查与远程视频讯问系统有机结合,试行远程听审,将提审犯罪嫌疑人和听审合二为一。
两年多来,该院共开展听审式审结案件513件723人,其中远程视频听审因为能实时全程留痕,运用率达到了84%,既缩短了办案周期,加快了办案节奏,又让社会公众切实感受到了司法公正。
高大上的“办案智库”让打击更精准
在检察信息指挥中心,记者们真切地体会到了“检察智库”在渎职案件办理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中心模拟了这样一次办案过程:早晨,检察官小胡在舆情分析时发现了渎职案件的办案线索,他立即通过“检察智库”进行深度信息查询和分析,基本确定当事人有犯罪嫌疑;召开案情分析会议,通过手机申请办案车辆,携带车载式视频传输设备出门抓捕……所有画面实时传送到信息中心,抓捕、押解的每一个过程都留下痕迹。同时,指挥中心也可指挥现场的搜查、取证、抓捕等行动,提高了协同作战能力。
为了提高办案的信息化手段,永康检察院在浙江省率先研发“检察办案智库”,将信息指挥中心、自侦办案区、看守所检察审讯室、刑检办案区、单兵作战互联系统以及“两执法信息平台”“检察智库”软件体系,通过数字化改造、数据化利用,完成数据一体化的“集成、分析、共享、指挥、回馈”,多维度构建了侦查指挥与其他检察业务指挥并行共用的“检察信息指挥中心”。
在这里,不仅能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轻松地识别每一名进出检察院的人,也能通过视频查看每一个办案区域,还能通过舆情分析发现办案线索……信息化,已成为推进“阳光检察”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扫一扫二维码,检律关系更融洽
在永康检察院的检察服务大厅内,记者们发现了一张“案件推送流程图”,上面印着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是永康检察院的微信公众号,通过这个公众号,律师可以查询案件程序性信息、公开的法律文书、检察新闻等,还可以享受阅卷预约、举报投诉等“O2O服务”。
“为律师服务,既是检验检察机关是否文明办案的重要标准,也构建了新型的律检关系。”检察长王宪峰告诉记者,他们正努力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规范文明办案,主动为律师提供各种实实在在的服务,充分保障律师的执业权利。
采访团有话说
李江(山西法制报网络中心主任):
我觉得永康市检察院运用信息化助推智慧侦查的方法,在全国的检察工作信息化建设中都走在了前列。
大数据的运用以及多维信息支撑体系的构建,改变了以往“审讯靠嘴、查证靠腿”的传统工作模式,开启了智慧侦查新模式,也让检察院对职务犯罪的打击更加精准,“阳光检察”的大门开得越来越大。
信息化和司法的深度融合,有效助推了司法办案规范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全国的“阳光检察”信息化建设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来源:平安浙江网 责任编辑:王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