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周亚强
万众瞩目的G20峰会不久前圆满落幕,作为全球安保级别最高的活动之一,“武林大妈”、“西湖红袖章”、网格员们为G20峰会保驾护航贡献了自己独特的力量。
这只是浙江维护公共安全、建设平安中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江省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创新,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老百姓的热情参与,加上政府的管理智慧,产生了社会治安防控浙江模式的“化学反应”。
群防群治:连通社会公共治理的“最后一纳米”
说起杭州,人们多会想起美景,但它还有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旧称“武林”。
G20峰会于今年9月在杭州举行。期间,面对复杂多样的安全形势,如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成为杭州面临的一大挑战。作为杭州市平安巡防的志愿者,古道热肠的“武林大妈”也因此应运而生。
杭州市下城区政法委综治办主任冯琼梅是“武林大妈”志愿服务团的创办人之一。在采访中,她告诉记者,下城区武林街道借鉴北京“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的经验做法,在今年3月推出了“武林大妈”。“他们集多种身份于一体,不仅是平安宣传员和文明劝导员,还是情报信息员、隐患排查员、矛盾调解员、治安安全员。”
琐碎,是对“武林大妈”工作内容的恰当形容;安防检查,也是他们的具体工作之一。“武林大妈”罗睿绮就曾及时发现、排查了一处安全隐患。
武林街道有一位喜欢捡垃圾的老奶奶,在家里和公共区域堆满了各种废品。邻居担心有火灾安全隐患,不停投诉,调解未果。“我知道后,多次找她做思想工作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老人终于同意搬走垃圾。随后,我们六七个武林大妈用三轮车运了5趟,才把垃圾清理干净。” 罗睿绮回忆。这一琐碎小事,看似无关轻重,实则弥补了社会治安中的“漏洞”。
“当前社会治理难点之一,就是在加强由技防、物防、人防、心防组成的立体化全覆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基础上,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和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去服务群众。”在冯琼梅看来,“‘武林大妈’连接着社会安全系统、管理系统的神经末梢,能防患于未然,连通着社会公共治理的‘最后一纳米’”。
在成立以来的6个月时间里,“武林大妈”累计出动平安巡防及文明劝导2万余人次,参与排查人口信息8000余户,上报隐患及不安全因素65起,参与纠纷调解133起。
而“武林大妈”只是浙江群防群治组织中的一支。目前,浙江全省共建立专职巡防队伍9955支、13.9万人,平安志愿者队伍3.5万余支、230万人,发展注册平安浙江APP用户360万多个。除“武林大妈”外,还有“乌镇管家”“西湖红袖章”“小青荷”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平安志愿者队伍。他们在人群中共同构建了一张社会“平安网”。
网格化管理: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社会治理工作也不应全靠群众自发的努力,网格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计生、党建、劳动监察、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职能部门,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在基层建立了分门别类、功能各异的办事部门,这给基层带来了极大的工作负担。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力量分散,重复工作繁多,工作效率被程序所拖累,落实安全工作有时也响应缓慢。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整合基层重叠交叉的各类网格和力量资源,变“七网八网”为“一张网格”,使网格成为村(社区)向下延伸一级的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单元。
“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以网格为责任单位。”2011年,镇海区开始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模式。至今,全区共有4200余名网格员,700余支各类服务团队为村(居)民提供零距离精细化服务。
作为网格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将网格工作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据介绍,他们的工作首先要做到“三知三清六掌握”,即知户情、知格情、知民情,清楚辖区内重点人员、社会组织、公共设施,掌握辖区内基础信息、问题隐患、矛盾纠纷、从业就业、违法犯罪和较大事件。做到这点,并非浪费行政资源,做无用功。
王芳是位网格长,有一天她接到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网格员沈君着急的声音。“不好啦,王阿婆糖尿病犯了,晕倒后磕掉牙齿,还流好多血。我已经打了120,现在正在送她去医院的路上。我不知道她子女的电话号码,你赶紧联系下他们,告知下情况。”
多亏平日里“三知三清六掌握”的工作要求,王芳很快找到了王阿婆家人的联系方式,及时通知她的家人,并叮嘱其带好相应证件。同时,在现场的网格员陪同已神志不清的王阿婆快速转院,进行急救。事后,王阿婆转危为安,其家人也向王芳表示了感激,“要不是你们的及时反映,这次我们真不敢想后果是啥样。”
类似于此次的事例,在“一张网格”铺开后,不胜枚举。网格员们不仅将服务送上家门,还及早发现社会、治安风险,防患于未然。由于新的网格化举措着重于将问题放在一线处置,今年上半年,镇海全区各网格还调解矛盾纠纷3835起,调处成功率为99.7%;全区刑事发案同比下降26.2%,路面“两抢”等可防性案件下降18.2 %,信访总量下降20.9%。
如此,通过网格化管理,党政干部、基层管理人员一改过去等问题上门的工作陈规,积极走近群众,倾听基层群众呼声,变被动型管理为主动型服务,提高了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预警能力。
信息化:延伸社会治理触角至基层“最末梢”
如果说“武林大妈”和网格员做的是线下社会治理工作,那么,在桐乡,线上社会治理工作同样热火朝天。
近年来,浙江省桐乡市以互联网智慧强市创建为依托,整合信息平台资源,让社会治理也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桐乡已建成横向打通市级部门、基层站所信息渠道,纵向贯通市、镇、村、网格四个层面的社会治理信息化体系,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事件及时流转、处理。
这种社会治理信息化并非单纯的公务员上网,在桐乡社会治理体系中,“网上”就是社会治理综合指挥系统,而“网下”就是指活跃在基层的每一个网格员。“只有通过网格员的日常走访发现问题,社会治理信息化的大网才有不竭的生命力。也只有把这两张网统筹高效运行起来,信息化运用于社会治理,才能事半功倍。”桐乡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曹炳权说。
目前,桐乡市已构建覆盖50个市级职能部门、14个镇(街道、区)、209个村(社区)、1123个网格的全方位基础网络系统,开通使用PC终端632个,平安通移动终端272个,真正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至社会最末梢。
一天,桐乡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的信息员发现基层网格员上传的一条涉嫌扰民的情况:某房地产公司在未办理环保手续的情况下进行夜间施工。
工作人员立即联系到了涉事双方,但调解未果。随后,这一情况被反馈给了桐乡市指挥中心。隔日,桐乡市环保局和市行政执法局就对此事进行办理,责令该公司在取得环保审批之前不得施工,并责令其限期改正。
一日之间,扰民情况得以遏制,这种速度是以往难以做到的。桐乡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的作用,功不可没。正是由于综合指挥中心将基层综治网络与各行政部门网络相连接,将互联网即时即答的速度赋予了行政部门,解民之所急。 “通过该指挥体系,我们把资源进行汇聚共享,实现政府资源使用最优化。”曹炳权告诉记者。(于子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