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欠债累累的人,却住着豪宅、开着名车、子女就读私立名校,对于这样嚣张的“老赖”,台州黄岩法院最近开展了一场“猎狐行动”,通过微信曝光了35名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被执行人,更大限度地压缩“老赖”的舒适空间。目前,已有15人被司法拘留,11起案件执行完毕。
微信曝光、信用惩戒、“点对点”查控……浙江法院借力互联网、问计大数据,改变以往“登门临柜”式的传统执行方法,构建出一套“智慧执行”新模式,坚决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
网上信息留痕 “老赖”无处藏身
执行难,就是难在查人找物上。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个人与网络的互动逐步深入,相关信息都会在网上留痕,借助网络资源信息来查询被执行人的下落和财产线索成为一个有效途径。
从去年底开始,浙江法院的执行系统中新增加了一栏“淘宝查询栏”。只需通过执行系统录入被执行人信息,再进入淘宝网查询被执行人常用的网购收货地址,执行法官就可以即时掌握被执行人的经常居住地,找到对方的下落。
这招好不好使?湖州吴兴区法院执行局有过一次尝试。被执行人茹某长期“神龙见首不见尾”,负责执行的张法官找不到人又查不到财产只能干着急。执行系统新增淘宝信息查询栏后,张法官通过搜索茹某的名字,很快就查到了他在绍兴某市场商铺的淘宝收货地址。当执行法官“空降”茹某的商铺时,他是既惊讶又无奈。因拒不履行生效判决,茹某被法院司法拘留。
将各大互联网平台上的用户数据资源都整合起来,把被执行人的居住地址、收货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一网打尽,这也正是省高院正在建立的线上执行通联送达平台的目标。省高院执行局副局长裘茂金介绍,这些数据涉及电商、社交、游戏等众多平台,关系到人们购物、饮食、物流、娱乐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届时,“老赖”想再玩失踪可没那么容易了。
信用惩戒让“老赖”主动还钱
今年9月,省高院联合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对浙江法院所涉全部被执行人进行督促执行和信用惩戒。芝麻信用经授权后,对浙江法院诉讼当事人进行全面的信用评价。“老赖”被列入芝麻信用失信人员名单,无法享受诸如蚂蚁花呗之类的金融服务,想要恢复芝麻信用,就必须尽快履行义务。
信用惩戒是解决执行难的一把利刃。2013年以来,浙江共有842812名被执行人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不少法院还通过微信等平台对“老赖”进行曝光。前不久,龙湾一海外温商柯某,就是在微信上看到自己的“老赖”信息后,趁回温州开会之际,主动与申请人和解,履行拖欠了15年之久的债务。
如今,省高院正深度对接人民银行、行政管理部门和商业信用评定机构的征信系统,及时公布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情况,建立起一个联合信用惩戒和信用激励平台。“被执行人的信用如果出现负面评价,将在银行贷款、工程招投标、工商登记等活动中处处受限,以此来倒逼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裘茂金说。
点对点查控找财产不再难
曾几何时,执行法官为了查“老赖”的财产,要到处跑到处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结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法院“点对点”查控体系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模式。
这个系统实现了对银行存款、保险、理财、有价证券、股权、土地、房产、车辆、税务、婚姻、户籍等被执行人各类财产及身份信息的网上查询,执行法官拿到执行案件后,以集约网上查控为基础,以线下查控为补充,鼓励财产线索举报,最大限度发现被执行人财产。
2012年以来,法院通过点对点查控系统查询,使1038558件案件得以执结,执行到位金额1334.39亿元,查获房产175841处。网络查控还延伸到被执行人的省外存款、投资入股、支付宝账户、流通证券以及理财产品,推进查封、冻结、扣划一体化,逐一填堵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财产的空隙。
开化人李某在吴某处租赁了一辆小轿车,7500余元租金却没有按约支付。今年3月16日,执行人员发现李某的支付宝账户里有7680元余额,于是立即给支付宝公司寄去了协助执行裁定,请求协助。支付宝公司配合法院工作,迅速将李某支付宝账户里的7500元扣划到了法院的执行款专户,此案得到了有效执结。
为将执行难化解在源头,省高院还准备通过汇集人口、婚姻、金融、政务、电商、信用、社交等周边数据,建立起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执行预警平台,全方位评价当事人的身份特质、行为偏好、资产状况、信用历史,探索建立涉案当事人信用画像,在诉讼立案环节就自动进行执行风险评估提示。
来源:平安浙江网 责任编辑:周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