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I’m late.”省第六监狱十监区政治指导员董鸣急匆匆地跑进会议室,一句英文脱口而出。突然,他意识到了什么,不好意思地改口:“对不起啊,我来晚了。”
董鸣可不是故意“秀”英文。今年4月,省六监十监区新成立,成为专门关押外籍服刑人员的监区。监狱民警每天都要面对来自20多个国家的服刑人员,不说英语就成“哑巴民警”了。为了能更好地教育改造外籍服刑人员,十监区还专门开办了民警英语课堂。
无独有偶,同样关押外籍服刑人员的省女子监狱十五监区,则采用民警教外籍服刑人员学中文的方式来增强沟通。
“I miss you so much!”
我国《刑法》规定,外国人在中国犯罪应接受中国法律管辖。省六监成立了外籍服刑人员监区,省女子监狱也收押了女性外籍服刑人员。外籍服刑人员入监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语言这道坎。
“外籍服刑人员刚进来时,心里是很不安的。”董鸣说,“这个时候,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来和他们交流,能让他们安下心来踏实改造。”
一次,董鸣在入监队见到一名信奉伊斯兰教的外籍服刑人员。“萨拉姆阿累库姆(音译,见面问好的意思)。”董鸣一开口,这名服刑人员原本绷得紧紧的脸孔立马笑成一朵花,叽里咕噜地和董鸣说起话来。
“在这种时候、这种环境下,他突然听到你用他熟悉的语言和他说话,会特别信任你、感激你。”董鸣说,外籍服刑人员对民警的这种信任、感激,在其之后的服刑生活中是很重要的。
有一回,董鸣请了一个礼拜的病假,再回来上班时,监区里的外籍服刑人员都大声喊:“I miss you so much(我真想你)!”“他们的这种感情,有利于我们民警更好地开展工作。比如我说的话,他们更容易听进去,也不会无理取闹。”
除了学英语,还自学阿拉伯语
外籍服刑人员来了一茬又一茬,监狱民警还是原来那一拨,不过外语水平逐年提高。“学外语,成了我们的工作需要。”董鸣说,以前,面对外籍服刑人员,外语不好的民警只能找翻译。翻译哪里来?多半是精通英语和汉语的服刑人员,要是遇上小语种服刑人员,那就更麻烦了,要找好几个人,翻译好几重。
“通过翻译传话的谈话,往往效果甚微。有时候,外籍服刑人员一看见民警身边还站着另一个服刑人员,再三告诉他这是翻译,他也不愿意说了。”董鸣说,“所以,外语课成了我和同事们的必修课。”
省六监十监区共15位民警,除一位民警英语8级,董鸣等两位民警与外籍服刑人员接触较多自学成才以外,其余民警都在英语课堂学习。
2011年,董鸣刚接触外籍服刑人员时,英语水平还停留在“指手画脚”阶段,手机里下载了百度翻译,可是带不进监区,只能把基本用语抄在纸上。因为语言不通,管教工作遇到了不小阻力,于是,董鸣下定决心:好好学英语!
“《新概念》里的英语课文,我都整篇整篇背出来了!”董鸣说,如今他已经可以用英语和外籍服刑人员顺畅沟通了。“除了英语,还有不少服刑人员是说小语种的,比如乌尔都语、普什图语、波斯语、库尔德语、乌兹别克语等。我也要多少学一点。”现在,他已经开始自学阿拉伯语了。
监区民警陈健已经50多岁了,但为了工作,他也苦学英语。老陈有一本小册子一直随身携带,上面记了满满当当的英文单词。他经常听外籍服刑人员聊天,遇到不懂的单词就会记下来,然后回家查词典。就这样,老陈从“Good morning(早上好)”开始学起,现在已能和外籍服刑人员自如交流了。
如今,在十监区,民警每周都有2小时的英语课程。十监区监区长陈春杨介绍,除了固定课程,民警们还主动自学,英语学好了,就开始学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日语等。
从一点不会到用中文写日记
在省女子监狱十五监区,民警张江婕与外籍服刑人员聊天,说的都是中文。事实上,张江婕是英语专业出身,会说一口流利英文,“但是,这里不少外籍服刑人员说中文说得可顺溜了”。
十五监区的外籍服刑人员大多来自东南亚,刚入监时,中文几乎是零基础。虽然监区内英语专业出身的民警有2个,英语六级以上民警有3个,英语8级以上民警有1个,但是,民警与外籍服刑人员的交流基本还是用中文。原来,每个星期,民警都给外籍服刑人员上中文课。
“除了教她们用中文学习监规和日常用语,还教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尊老爱幼、谦让懂礼等。”张江婕说。
一名来自柬埔寨的服刑人员,今年27岁,已经服刑3年了。一开始,她一点中文也不会,也不愿意开口说话,到现在,她已经会唱中文歌、会用中文写文章,“她的中文水平都已经好过英语了”。
如今,省女监十五监区的外籍服刑人员基本都已经可以用中文和别人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还能写出端正的汉字,不少人还用中文写日记。
“外籍服刑人员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思念家乡,加上语言不通的话,心情更加抑郁。鼓励她们学中文,相互间聊天、做朋友,可以减少思乡情绪,更加有利于改造。”张江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