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范天娇
实习生汪涛
通讯员李多庆
既扛得了沙袋垒得了土石,又调得了纠纷解得了心结,还能搭台普法,宣传法律政策知识……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同安街道,活跃着这样一支能文能武的“小阿嫂帮帮团”。这支有着30多名成员的“娘子军”,4来年提供的志愿服务覆盖抗洪抢险、疫情防控、纠纷化解、法治宣传等诸多方面,为辖区居民办好一件件心头事,成为他们身边的贴心人。
“大家留意脚下,发现险情要及时传话!”对于“小阿嫂帮帮团”的成员来说,最近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巡护大堤。
6月10日合肥突降暴雨,短短一个钟头路面积水已深达十多厘米,也预示着合肥汛期的到来。“小阿嫂”们担心南淝河水位上涨,即刻前往南淝河高低排口处巡查水情。
图为“小阿嫂帮帮团”成员上门为社区群众调解纠纷。通讯员程曦摄
“我们五六个人一组轮流值班,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巡堤查险,重点做好监测水位、河道清障、排除险情工作。”袁勤用铲子清除着河道边的杂草说:“社区男同志都上防汛一线了,我们女同志也不能落后啊,女同志可能比男同志更心细更有耐心,巡查会更容易发现隐患。”
随着多轮降雨来袭,南淝河水位持续高位,“小阿嫂”们也加入了装填沙袋加固堤坝的队伍。“坝里是我们的家园和亲人,防汛抗洪不能落下女同志,干体力活,我们也是可以的!”袁勤说。
就这样日复一日,“小阿嫂”们坚持巡河已近两个月时间,和其他防汛力量一起,在南淝河1.3公里的堤坝上垒起了一道1米多高的防洪沙袋墙。
图为“小阿嫂帮帮团”向社区居民开展普法宣传。
袁勤的母亲朱锡珍是第一批“小阿嫂帮帮团”成员。在袁勤的记忆里,像这样紧迫的抗洪抢险任务还是在2016年的汛期,当时母亲与五里庙社区居委会的15位女同志自发组建了一支志愿巡堤小分队,负责南淝河王大郢至黄巷段的巡堤任务。由于小分队的战斗力和积极性都很高,防汛任务结束后并没有解散,而是琢磨着从“临时兵”变为“正规军”。
“在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下,我们的队伍保留了下来,升级为‘小阿嫂帮帮团’,为社区居民提供常态化志愿服务。”朱锡珍回忆说,之后每年都会有新成员加入,提供的志愿服务项目也越来越多,包括纠纷调解、普法宣传、困难帮扶、疫情防控等方面,只要是社区居民有困难、有需要,队员都会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五里庙居民胡某和妻子最近闹离婚,还一度找到了包河区妇联“主持公道”。区妇联请来“小阿嫂帮帮团”,委托善于调解的成员王世珍和朱仁芝上门了解情况,结果发现他们夫妻二人仅是因为一点误会起了争执,谁也拉不下脸低头。
图为“小阿嫂帮帮团”向征迁对象开展政策宣传。通讯员程曦摄
“你们夫妻俩早年生活困难,但都能相互依靠,共同努力,终于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现在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也都非常优秀。”王世珍和朱仁芝引导夫妻两人回忆生活往事,劝他们把心里的结说出来。
说着听着,夫妻俩都红了眼眶。在“小阿嫂”的劝导下,两人意识到,因为没有充分沟通就怄气离婚是很不明智的。“我们离开时,两口子已经在一起准备晚饭了,看着他们重归于好,我们心里也美滋滋的。”王世珍说。
“小阿嫂帮帮团”的成员们不少是老党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不仅人熟地熟,还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表达力,善于倾听群众诉求,找到矛盾症结予以化解。她们将这些优势灵活运用,参与建设社区女性心理咨询室,成立调解队伍,还主动深入矛盾纠纷集中的征地拆迁现场,分组负责征迁事宜。
图为“小阿嫂帮帮团”在防汛抗洪大堤上运送沙袋,加固堤坝。通讯员程曦摄
在五里庙片区整体改造项目中,“小阿嫂”宇业勤就往征迁户朱大娘家跑了好几趟,解决征迁引发的财产分配和老人赡养问题。
朱大娘今年90多岁,有3个儿女。因为在征迁过程中,子女之间对补偿款项分配有争议,产生一些不快,导致征迁后老人由谁赡养成了问题。宇业勤得知后,多次前往老人及其子女家中做工作,跟他们讲解征迁政策以及赡养老人的责任义务,还把他们聚集在一起,面对面地沟通想法,化解心结,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
“基层工作又杂又细,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宇业勤笑着说,宣传政策、做动员是她们的强项,只要好好沟通,社区群众的难事总是可以解决的。
4年来,“小阿嫂帮帮团”不断在“帮”字上延伸服务,启动“爱邻互助”结对帮扶志愿服务项目,与社区失独、一户多残困难家庭结对帮扶,还定期开展文明劝导和交通安全法规宣传,配合组织健康义诊、反家暴普法等活动,积极服务于基层社会治理一线,目前志愿服务总时长已达6200多小时。该组织相继获得合肥市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合肥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称号,成为包河区志愿服务的响亮品牌。
来源:法治日报
责任编辑: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