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两千年前的《礼记》就曾发出尊重老师为世间最难的感慨,两千多年后一场判决,让师道尊严这个古老的话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案情并不复杂,去年七月,河南栾川男子常仁尧在路上遇到了自己初中时班主任,他自称想起了被这位老师20年前体罚自己的种种,心生怨恨,拦住老师的电动车,在大马路上对着老师左右开弓狂扇耳光。不仅如此,他还把殴打老师的视频,发到初中同学群、家庭群,称自己打老师没错。
视频截图
10日,经过法院审理,一审以寻衅滋事罪判处被告人常仁尧有期徒刑1年6个月。
打老师被判刑的原因,法院在判决书上写得已经很清楚,没有必要一再重复。其实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光天化日在大街上,突然有人冲出来对着路人就是一顿耳光,从身体到心灵,受伤的不止是挨打的人。任谁看到这暴力的一幕都会感到恐慌、不安,担心这个地方的社会秩序,没有安全感。
法律维护公序,也维护良俗。中华民族几千年尊敬师长的传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尊师与重道始终并列,与其说尊重的是老师,不如说是对文化和知识的尊崇。对于个人,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
那些关于知识的名言警句世人皆知,其实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活的人民自古就懂得,推动国家和社会前行的力量来自于知识,我们的文化和知识五千年来延绵不绝,一代又一代老师功不可没。尤其到了今天历史的十字路口,国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知识和人才,如果没有老师坚守着教育阵地、建设着教育的基础工程,未来的一切都是虚妄。
这样的人不受尊崇,谁受尊崇?当尊师重道成为民族的历史记忆,化为全社会的普遍道德准则,一旦看到老师受到伤害,所有人都会感到痛。道德滋养着法治,而当道德领域的问题触及底线,法律理当出手维护道德,抚平创伤显然不能只靠愤怒与斥责,让触碰到道德底线的人受到惩罚,从来都是法治最基本的功能。
就在前一天,公安部刚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了一组数字,今年上半年公安机关对在火车上霸座占座、扒阻车门、恶意逃票、醉酒滋事等违法人员行政拘留9000余人。
霸座、扒门、逃票、酒后闹事,这些“缺德”行为遭人痛恨,一次次成为舆论热点,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人民群众希望有一种力量,能让遵法守纪者扬眉吐气,让违法失德者寸步难行。
9000多人“缺德”被拘,“零容忍”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这力量唯有法治。
回到案件本身,诚然,案件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除了被告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殴打老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常仁尧所辩解的“20年前曾受到体罚”。
虽然“以牙还牙”“冤冤相报”的野蛮论点在现代社会早已不值一辩,但不得不说,老师对学生的惩戒,一边是“严师出高徒”的社会共识,另一边是如何保护孩子身心健康的集体担忧,是平衡,还是取舍,这是个“古老的难题”。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念念不忘先生有一条戒尺,“还有罚跪的规矩”;沈从文回忆逃学的经历,对“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耿耿于怀。当然,打手心打屁股能打出鲁迅、沈从文这样的名家,也同样可能打出“20年后削老师”的不孝徒,更不用说,那些学生在惩戒之下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事例。
老师该不该惩戒学生,如何惩戒学生?这个问题即将有明确的答案。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首个聚焦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提出将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教育部表示,下一步会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形式,还将推动《教师法》的修订在法律层面规范教师惩戒权的行使。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道德和法治,曾有透彻的阐述: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
就如同“学生打老师”失德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评价一样,评价老师惩戒学生,关系到师德的行为同样不能只停留在左右为难和打打嘴仗上,纳入法治规则的框架才能走出雾里看花的道德迷局。
法律和道德支撑起我们曾经无比熟悉的方方面面,这就是全面依法治国,良法善治的新境界。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更多“古老的问题”将得到法治的解答,让我们敞亮心境,阔路远行。
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责任编辑:付静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