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刑事科学技术还原事实真相 阳光警花的“鉴证实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挑的个子,姣好的面容,开朗的个性,上海普陀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刑科所的黄颖就像一道阳光一样跃入记者眼帘。一时有些不敢相信,这样年轻活力的姑娘能在繁重劳累、可能还有些枯燥的刑事技术工作中坚持了近十年。
“我从小就想当警察。”黄颖是本次“刑侦标兵”评选活动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
这个一直说自己像男孩子的女刑警,在工作中有着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也有着不输男性的坚韧和毅力,破获案件后的喜悦和成就是她坚持初心的动力。
看现场,要把自己当成嫌疑人
1986年出生在上海的黄颖和许多独生子女一样,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希望给孩子最周全的保护。因此,当母亲得知黄颖想要报考远在沈阳的中国刑事警察学校,并且想要从事警察职业时,狠狠地拒绝了。学校太远了,而且当警察危险。母亲希望黄颖能“安分”地留在家人身边,找一份“安全”的工作。
母亲的担心黄颖能理解,但是她不想就此放弃,从小就很独立自主,且有一个警察梦的黄颖还是选择了坚持说服家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黄颖笑着说,“因为当时学校在上海就招一个女生,妈妈可能觉得我也考不上,所以就放行了。”
万万没想到,就这一个名额,黄颖得到了。入学后学习刑事科学技术的她也获得了实现梦想的敲门砖,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警察。
黄颖还记得自己参加的第一起案件,是2009年的夏天,某处发生命案,黄颖跟着“师父”到现场勘查。当时作为新警的黄颖只是做一些辅助工作,但身着警服冒着高温走访询问线索的她第一次真正感觉到:我真的是一名警察了!兴奋、新鲜感后,黄颖也感觉到这份工作不易。
但在骨子里就不服输的黄颖有着自己的韧劲,她不希望因为是女性而被另眼相待。现场勘查时,爬上爬下是常有的事,阳台、落水管、甚至三四层楼高的联体别墅通道,黄颖都挑战过,就是为了不错过一点点蛛丝马迹。
“看现场要有想象力,要把自己当成嫌疑人,推测他们的行动轨迹。”黄颖说,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现实更为复杂,也没有第三视角,只能耐心细致地分析,哪怕一点点可疑的痕迹都可能成为打开案件关键信息的金钥匙。
找线索,自带“显微镜”功能
“我一直觉得自己像男孩子,性格大大咧咧的。”采访中,黄颖好几次提到自己像男孩子,“知道我当警察,我的同学老师都不意外,都说小时候就觉得我合适。”
虽然自称有点“粗”,但工作时的黄颖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见过她工作的同事都不约而同地用仔细、敏锐和坚持来形容。
那年夏天,黄颖前去一起命案现场勘查。案发地点是一处挂牌待售的闲置房屋,平时出入的中介、看房者较多,现场勘查情况并不理想。到底哪里会有线索?洗衣机中的一件深色干衣服引起了黄颖的注意,她把衣服带回实验室认真地查找,终于在衣服的一条接缝处找到了一滴血迹。根据这一滴血,警方抓获了嫌疑人。
根据嫌疑人交代,血迹是他与被害人搏斗时,手被割伤,随手拿起一件衣服止血留下的。他没想到这点几乎不可见的血迹会被警方发现,成为致命一击的线索。
相对于嫌疑人的“疏忽”,黄颖更多时候是在与他们斗智斗勇,用刑事技术揭开每一个躲在阴暗角落嫌疑人的伪装。
2015年,黄颖在参与侦办一起案件时一度被难住了,他们在现场找不到一点痕迹,连被害人家的门上也没有任何线索。
当时黄颖已经连续工作一个通宵,她决定休息一下整理思路。而就在这时,一个闪念:按照正常行为,难免要碰到东西,什么都没有,说明嫌疑人肯定处理过现场。而处理现场,必然会在一些特定的部位留下线索。
想到这点,黄颖马上赶回现场,果真找到了线索。案件也由此获得重大进展。
更专业,用行动证明一切
24小时待命、大半夜出勤、经常加班到深夜、逢年过节也未必能和家人吃上团圆饭……这些母亲曾经担心的事都渐渐成了黄颖的日常,成为副所长后,黄颖也变得更加忙碌。
“妈妈一开始还挺担心,但后来就接受现实了。”黄颖用轻松的语气说,“第一、第二年我因为值班,过年没法和家人吃团圆饭,妈妈还哭了,第三年她就接受现实,出去旅游了。”
虽然话语中带着玩笑,但黄颖知道,自己的确因为工作亏欠家人很多。而且这份工作让她见多了生离死别,见识了生命的脆弱,她对家人、对亲情的眷恋更深,只要有空余时间,她都会选择尽量陪伴家人。无需多用言语表达,只用行动诠释。
而关于工作中那些可能的危险、不堪的现场、难闻的气味,黄颖的回应都是“还好还好”,因为她觉得,只要自己够专业,一切都能克服,一切都能让人信服。
“刑事技术工作让我变得更加细致和耐心,这也是一份需要耗费大量心血的工作。看似默默无闻,实际上至关重要。我很庆幸自己可以从事这项工作,我还会继续做下去、做得更好。”黄颖说。(徐荔)
来源:上海法治报 责任编辑:张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