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常年漂泊在外的异乡人是“浮萍”,他们的心中总有一份回家的企盼。
在浙江省温岭市公安局,有一名法医,他擅长现场勘查、伤情鉴定、尸体解剖,心思缜密和热心肠是他的“标签”,他还有个爱好,就是帮人“寻亲”,整整一年,他为13名不明身份的人员找到了家。
这名法医,是温岭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中队副中队长陆高升,被人亲切地唤为“寻亲哥”。此前,陆高升早已名声在外,就在几天前,杭州的沈继华女士还特地赶到温岭,希望陆高升为她找到双亲。
面对来找他寻亲的人,陆高升总是热情满满,不辞辛劳。一次次帮人寻亲的经验,也让陆高升探索出了他独特的寻亲“套路”。
将每一位寻亲者记在脑海
去年9月2日下午,在温岭市城南镇好德托老中心,聋哑老人陈米国心情异常激动。时隔5年,他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亲人。
陈大爷是聋哑人,仙居县下各镇人,如今已67岁。2011年2月,陈大爷走出养老院闲逛后迷路,他的家人找寻无果,向仙居警方报了警。
与此同时,去年3月份,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陆高升和同事协同温岭市救助站,对辖区内身份不清的人员进行信息采集,陈米国便是其中之一。
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陆高升下意识地将每一位人员的样貌记在脑海中。同年9月2日下午,他翻看仙居警方的失踪人口照片库时,意外地发现,一名流浪老人与陈米国样貌十分相似,只是照片库里,这名失踪人员留有胡子。
虽然陈老没有胡子,但失踪照片库里的人与他确实十分相像。为确定自己的猜测,陆高升拨通了失踪申报人仙居陈先生的电话。陈先生看到了陆高升发过去的陈老近照后,激动地说:“对,是他,我失踪多年的兄弟,一眼就认出了!”
最打动人心的是久别重逢
事实上,陆高升决定为更多的人提供“寻亲”帮助,正是缘于去年3月的那次信息采集。当天,他和同事在温岭市救助站,通过提取DNA、指纹、拍摄照片等方式,为辖区身份不清的人员建立了个人档案。
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陆高升与他的同事发现,尽管如今信息技术发达,但仍有很多身份不明且长期滞留在温岭的流浪人员无家可归。
“救助站只是流浪乞讨人员一个临时的家,我要为他们找到回家的路。”陆高升想到,如果把全国越来越完善的DNA技术和指纹数据库,嫁接到寻人工作中,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于是,陆高升和同事们成立了一个寻亲小组,分批次来到辖区的城南好德托老中心、滨海托老中心、温岭精神康复医院、南方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等地,为身份不明的人员采集血样和指纹信息。与此同时,陆高升还想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互联网搜寻等技术手段,为他们寻亲。
这些工作颇有成效,短短一年里,陆高升先后为13名身份不明且长期滞留温岭的流浪人员成功找到家人。
本着“应救尽救、主动施救”的理念,陆高升还总结创造出了“用技术支撑、用认识引领、用热情感化、用细心发现、用网络覆盖、用媒体扩散”的“六用”寻亲工作法,打造出了“寻找回家的路”的“温岭范本”。
作为一名职业法医,陆高升的这份“寻亲业务”,在工作中不纳入考核,也不计入成绩,但他依旧做得很投入。“最打动人心的就是亲人间的久别重逢,为了这份感动,我要把这件实事一直做下去。”陆高升说为了这份初心,他会继续做下去。(通讯员 余顺广)
来源:平安浙江网 责任编辑:王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