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日前,65岁的赵丁法匆匆赶到“正道讲和团”办公室,他手头捏着一叠材料,上面记录着他刚刚调解掉的一起案子。
案子标的很小,不过3000多元,却让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法院的法官很为难,因为起诉书送到村里时被告家大门紧闭,邻居说:“一家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无奈,法院把案子委托给了缙云县“正道讲和团”进行调解。“正道讲和团”是一个民间调解组织,由缙云县七里乡32名热心志愿者组成。成员大部分是像赵丁法这样的老村干部,很服当地水土,因而调解成功率也特别高。
记者来到缙云县七里乡时,“正道讲和团”刚搬新家。负责人卢水明说,“正道讲和团”源于全省首家乡级民间社团组织——七里乡文明促进会。文明促进会成立后,大家觉得首先应该设立一个“讲和团”,把农村“知名人士”的热情激发起来,专门负责化解矛盾纠纷。经过一年多的运营,“正道讲和团”的名气已经打响,不仅七里乡的村民常来求助,外乡的村民也慕名而来。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开展工作,缙云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不仅给予专业上的指导,也给了资金支持,为他们觅得一个新家,添置了办公家具和办公用品。
从“正道讲和团”成立之日起,热心的赵丁法就慕名加入。他熟悉乡里的每一寸土地,也与各个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法院移交的那起标的3000多元的案件,事实很清楚,证据也充分,“法官最头疼的是找人,但对我们来说,这不是一件难事。”赵丁法说,接到案件后,他们立即成立了一个调解小分队,一名调解成员刚好与被告有亲戚关系,几通电话打下来,人就找到了。10月23日,案件双方当事人签署了调解协议书,这距离收到法院委托函的时间不过4天。“这就是民间调解组织的优势,人熟、地熟,也善于运用乡情、友情、亲情。”
利用草根优势,“正道讲和团”今年化解了三四十起疑难纠纷。卢水明说,每个月讲和团都要开例会,排摸各村化解不掉的纠纷,然后有针对性地组成调解小分队,各个击破,效果很好。他们处理的纠纷中,包括女婿和丈母娘的伤害纠纷、兄弟之间的宅基地纠纷、父子之间的赡养纠纷……“这些事情在农村很常见,涉及亲情、友情、爱情、邻里之情,如果只用法律来一刀切,反而会使矛盾激化、积怨加深。更多的时候,我们打的是感情牌。另外,我们采取跨区域、跨村开展调解工作,并可以像‘超市’一样,自由地选择调解人员,调解更加公平、公正,很受村民欢迎。”
据悉,“正道讲和团”和七里乡村级调解组织一年要化解近300多起纠纷。因为是义务调解,讲和团成员不拿一分工资。赵丁法说,他开了一家小店,为了调解经常放弃店里的生意,也颇受家人指责。但他就想踏踏实实地为村民做点事情,为这方土地的平安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正道讲和团”如今已经成为缙云县大调解工作的一个响亮品牌。近年来,缙云县注重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培育了像“正道讲和团”“乡贤小镇”、壶镇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一批基层民间调解组织,奏响了一曲大调解的交响乐。缙云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厉雪松说,在加强社区、乡村治理工作中,缙云县一直思考如何正确引导并运用民间力量,打“乡贤牌”、办“群英会”,吸收热爱家乡事业的优秀人士参与,成为村民自治的有益补充和平安创建的推动力量,探索具有缙云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以后,像“正道讲和团”这样的民间调解组织只会越来越多、越办越好。(通讯员尚俊广 记者 朱兰英)
来源:平安浙江网 责任编辑:王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