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平安资讯平安要闻平安高层热点观察他山之石平安文化以案说法平安警醒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浙江浦江:探索垃圾资源化利用 已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

发布于:2016-9-22 12:39:00  浏览:1112次
来源:平安浙江网  责任编辑:王贤臻

  “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这句话在浙江浦江得到了生动的实践。在这里,垃圾分类处置站不仅不会让人避之不及,反而有人早起排队去那儿。
  原来,排队是为了免费领取有机肥。在浦江的垃圾分类处置站,每天分类收集起的会腐烂垃圾,经过加工后变身为有机肥料,免费供给有需要的农户。
  截至目前,全县15个乡镇(街道)、409个行政村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并引入31台微生物处理设备、16座生态处理中心,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24小时
  垃圾变废为宝
  24小时,这是通过微生物处理设备,会腐烂垃圾变废为宝的时长。
  通过垃圾分类,浦江全县每天大约能收集80吨会腐烂的生活垃圾。经过一天时间的发酵,这80吨垃圾会变成20吨左右的初品有机肥料,重新回到田间地头,“化作春泥更护花”。
  “比别人多做一小步。”浦江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洪伟说,浦江比别处多下的功夫,就是垃圾分类收集之后的这24小时。
  事实上,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收集后的处理,仍以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为主。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更是相对薄弱。由于缺乏妥善的处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被垃圾占用。探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就是为了突围“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困境。
  早在2014年,浦江在郑家坞镇、檀溪镇大坎村、杭坪镇薛下庄村,分别以集中设备发酵催肥与分散阳光房两种不同模式,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总的来说微生物处理设备更具有优势。”洪伟说,阳光房建造成本低,适用于居民分散的山区。但微生物处理设备处理更高效,而且能每日量化监测处理量。如果哪一天数量出现异常,就能追查原因。
  如今,浦江每个村、街道至少配有两座功能不一的垃圾分类处置站点,分类处理会腐烂与不会腐烂的垃圾。

垃圾分类
  培养农户习惯
  2014年9月,郑家坞成为浦江县第一个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的试点镇。这是一个地处三县交界的乡镇,作为金华市的“北大门”,有着大量的流动人口。人多而杂,管理难上加难。有人说:“若是郑家坞的垃圾分类做好了,其他地方也就不难了。”
  两年时间,全程参与郑家坞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镇党委书记陈炜,俨然已成了一个“垃圾专家”。
  这位“垃圾专家”觉得,垃圾分类最难的地方,就在“最初一公里”上——农村居民的习惯养成。
  试点刚开始推行的时候,郑家坞把宣传资料分发到18个行政村、4100多户人家,并且在每户家门口放上一灰一绿两个垃圾桶,分别用于堆放“不会腐烂垃圾”和“会腐烂垃圾”。
  “武器”到位了,初战却没有告捷。
  农村多年养成的习惯并没有那么容易改变,村民们依旧随手扔垃圾,没有养成分类意识。
  陈炜下乡调研垃圾分类时,还碰到有人问:“镇委书记这么忙,垃圾分类这么小的事都要管?”也有人悄悄向他打听:“陈书记,分了后,奖励怎么算?”
  陈炜明白,相比处理堆积如山的垃圾来说,从一家一户开始的垃圾分类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只有让垃圾分类成为村民的生活习惯,整个链条才有良性运转的可能。
  “党员要成为最有效的抓手。”一番调研下来,镇里发现农村有着特殊的“熟人社会”特质,党员带头,往往会影响到身边的人。
  于是,郑家坞562名党员,成了推行农村垃圾分类的生力军。每名党员以“就亲、就近、就便”原则,结对5户至10户农户,监督推行垃圾分类。农户家门口的垃圾桶,还被标注上了党员的编号,哪位党员没起好监督带头作用,一目了然。每村的村务公开栏里还设置了“红黑榜”,曝光不文明行为,同时表彰先进。一段时间下来,村民们慢慢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向城区迈进
  尝试市场化运作
  “小战初捷”,洪伟用这4个字来形容浦江目前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目前,浦江县已经基本实现了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全覆盖。从前堆放在房前屋后的垃圾堆、田埂间散落着的垃圾袋、河道上漂浮着的塑料瓶,现在都各有去处。村容村貌的改善有目共睹。
  初战告捷后,一场“农村包围城市”的垃圾分类战役,也悄悄打响。
  今年5月,浦江在城区范围的社区(街道)试点推行垃圾分类,首批选取东街社区和中山路社区两个试点。下一步,将逐步覆盖到城区范围内的19个社区。
  “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同样很大,处理情况却和农村完全不同。”洪伟介绍说,城区范围的这场“垃圾分类战”,打得要比农村更艰辛。
  城区范围人口多、居住密度大,不具备像农村这样给每家每户配备分类垃圾桶的条件。若是以楼道、楼层为单位配备分类垃圾桶,又会给居民扔垃圾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便。“从经验来看,分布的密度、居民使用的便捷程度,会对垃圾分类的施行产生很大影响。”洪伟说。
  据此,浦江尝试做出调整,给城区居民分发颜色不同的垃圾袋,作为区分不同种类垃圾的标识。“但施行过程中又发现,这一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洪伟介绍说,保洁人员收集垃圾后,需要逐袋拆开来甄别垃圾分类是否到位,增加了工作量。与此同时,农村以垃圾桶为标识,以及“追踪到户”的监管模式,在城市也很难适用。“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创建达标小区的办法,营造出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带动更多的人参与。”洪伟说。

将“垃圾分类战”打到城市,背后藏着浦江更大的绿色雄心
  目前,浦江的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操作,前期投入以及过程中产生的机器运维、菌种、人工等费用,均由政府出资向第三方公司购买服务。产生的有机肥,不仅可以用于乡镇绿化建设,还免费提供给村民领取,并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
  “这一局面,今后要尝试打破。”洪伟说,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在各地施行遇到瓶颈,一大原因就是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在德国、瑞典、日本等垃圾分类先进的国家,垃圾处理业是个高利润的行业,会产生丰厚的效益。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逐步在城区范围内铺开,垃圾处理量、产生的有机化肥量也会跟着增加。目前,浦江已经跟第三方公司达成协议,有机肥生产达到一定量后,将采用市场化模式运作,由公司回收再加工销售。“到那时候,垃圾不仅不是负担,还将作为资源,给浦江真正带来收益。”洪伟说。
关于我们  |  组织结构

版权所有:平安绍兴新闻网Copyright2014
号电话:0575-8516 2227、0575-8515 4422、0575-8517 8202
地址:绍兴市凤林西路300号
广告代理合作单位:绍兴市蓝剑传播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023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13012563号 本站设计:耳東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