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铸一鼎,处州碧水清。
8月8日,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浙江建设推进大会上,丽水市首次获得浙江省“五水共治”最高奖项——“大禹鼎”金鼎。
从铜鼎到银鼎,再到金鼎,“大禹鼎”成色的变化见证着丽水十年治水的坚守和创新。
走进秀山丽水,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画卷映入眼帘,彰显着丽水因水而名、治水而兴的人文情怀和生态魅力。
回首过去十年,处州大地深入践行“五水共治”的“丽水之干”,用十年治水,治得水清景美。日前,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3年上半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丽水市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省水利厅联合公布的2022年度全省11个地市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结果中,丽水荣获“全优”,9个县(市、区)均获得优秀等次。
绿水青山描摹着丽水的美丽生态。去年,丽水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在美丽浙江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
全力冲击金鼎,让治水增添城市亮色
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维持优良水质,最根本的难题在于源头治理。
从改善水环境开始,丽水治水全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2022年,全市共投入相关资金约7.7亿元,完成龙泉和缙云两个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对9个镇(街道)、3个工业园区、23个生活小区的污水管网进行改造,完成了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116.76公里污水管网获得新建改造,3489个农村生活污水终端处理设施实现标准化运维……
走进缙云县舒洪镇仁岸村,漫步于河边绿道上,蓝天下、绿水间,鱼儿嬉戏,鸟儿欢唱,全然一幅生态乡村的美丽图景。“谁能想到,这里几年前还是几间散乱猪圈,一年四季都有味道。”仁岸村干部这样介绍,仁岸村的华丽转变离不开通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2022年,缙云县不断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精准施策,实施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攻坚行动,居住环境和河道水质得到了根本改善,沿岸居民过上了碧水环绕的幸福生活。
缙云县的美丽蜕变只是丽水治污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丽水共投入约29亿元,创成79个镇(街道)、23个工业园区、108个生活小区以及云和、庆元、遂昌、松阳、景宁、龙泉和缙云共7个全域“污水零直排区”,下一步还将继续建设莲都区和青田县2个全域“污水零直排区”。
源头污染治理好了,丽水的水更绿了,山更青了,美好生活理想照进了现实。
过去一年,丽水各地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施策,通过沿溪堤岸建设、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堰坝改造等水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擦亮“生态丽水”金字招牌。
“2022年,我们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37.27公里,超额完成指标任务!”丽水市治水办相关工作负责人说。如今,走在丽水的河岸绿道上,处处可以看到“小河清清大河净,水碧山青如画屏”的河岸美景。
十年治水荡浊,为丽水绘就生态底色
画好“山水画”,念好“山字经”,写好“田园诗”。十年来,丽水治水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奋勇争先,以治水助力丽水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过去十年,丽水经历了黑臭水体整治、挂图作战“河长制”,制定“一河一策”,治理小微水体,水生态修复、“美丽河湖”创建等多项治水工作的磨炼,并连续6年夺得全省治水最高奖项“大禹鼎”。
丽水还创新开展治水“三精化”工作体系,形成“目标精细化管理、实施精密化推进、成效精准化督查”的治水工作法,获评全省治水“一市一样板”;深化数字化改革,搭建“红黄牌”数字化考核评价系统,入选全省“五水智治”数字化建设试点项目。
同时,为持续巩固“五水共治”成效,丽水深入开展“找寻查挖”专项行动,查找并整改治水工作多年来遗留的“沉疴顽疾”。仅2022年一年,实现自查互查问题6400个,完成整改6385个,其中187个重点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排查和整改的问题数量、质量考核位居全省第二。
以“找寻查挖”为契机,丽水积极解决当下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缙云县就“今日聚焦”曝光的“大源镇稠门村水龙头出来的水体发黄”问题,举一反三、系统排查全县农村饮用水水源情况,对全县36个农村饮水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整改;青田县石门小区对供水、污水、雨水、燃气、电力、通信等管网及小区道路进行统筹改造,做成集“污水零直排”“海绵城市”“天然气进小区”“垃圾分类”等为一体的示范小区,改善居住环境,便利居民;景宁畲族自治县在接到群众投诉的仙童社区文化路5号污水难排、下渗等问题后,科学部署,迅速整改到位,该县治水办收到群众赠予的“畲乡治水、情系民生”锦旗。
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为真正做到治水为民,丽水治水人躬耕不辍,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以赴推进治水工作,整座城市展现着“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美好生态图景。多年来,丽水治水群众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全域护水为民,水经济惠及千家万户
从过去路过河流溪岸需屏住呼吸,加快脚步,到现在放慢脚步,恣意欣赏碧水美景。丽水用治水描绘出的一抹抹“绿色”,已成为经济发展最动人的秀色,让瓯江两岸的人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阔。
水清景美,更是吹来了新风尚,带来了新业态。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村,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民宿。一时间,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村民在家门口便赚得盆满钵满。
毓秀仙都、古堰画乡、水韵松阴溪、壮阔千峡湖……沿着丽水“亲水之旅”和“水乡之旅”两条省级水之旅精品路线一路赏玩,行游瓯江畔,寄情山水间,阅览秀美风景的同时,不断见证丽水治水工作的成效。
“曾经,古堰画乡是个脏、乱、差的落后村,通过代代治水人的辛勤耕耘,将小山村治成了山清水秀的诗画之乡,成为了丽水旅游的必去景点之一。”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村干部感叹道。
如今,古堰画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2005年的3000多元增至4.2万元,整整增长了14倍。近300家艺术院校在这里建立了写生创作基地,每年接待写生创作人数超15万人次,吸引了17名院士、126个艺术家工作室入驻,年油画产值达1.2亿元。
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作为全市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试点,利用境内丰富的水资源及天然急流溪滩的特点,打造水域救援培训基地,建设水域救援科普馆、泉坑亲水平台等配套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水域救援培训产业。截至2022年,该基地累计开展各类水域救援培训200余批次,培训学员超过1万人次,连续两年实现数量翻番,带动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
忆往昔,丽水坚持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建立区域优势,做优生态经济化,擦亮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绿色底色,利用水源工程、水旅融合、优质水产品开发、水产养殖等项目,探索出了一条兴水富民的生态价值转化之路。
“治水十年,丽水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治水之路。丽水勇夺‘大禹鼎’金鼎,处州大地碧水长流、河清水绿,这都彰显了良好的水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擦亮了我市的生态底色,以治水工作的实际成效,助力丽水市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 丽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