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表一委员”、乡贤、“老娘舅”……人人都是做调解工作的行家里手;
六尺巷调解法、“作退一步想”调解法、“一杯茶”调解法……法法都有破解矛盾纠纷的法宝;
医调委、交调委、商会调解、警民联调、诉调对接……个个都是多元化解的前沿阵地;
在传承发展“枫桥经验”的道路上,安徽注重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注重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注重传统文化和现实发展相交融,打造出一批安徽特色鲜明的矛盾纠纷化解品牌,为平安安徽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夯实了根基。
近年来,安徽省紧紧围绕“努力使安徽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的总目标,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安徽版”,全省96%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一线得到妥善化解,“民转刑”案件持续减少,保障了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筑牢了平安防线,助推安徽连续9年进入全国平安建设先进行列。
徽文化中话和谐
“最近工程进展很顺利,我这提着的心也可以放下了。如果不是你们帮助化解施工队之间的矛盾,就这么拧着,肯定会耽误工期的,那事情可就大了。”近日,中铁八局黄山黟县西递长演岭隧道施工项目负责人专程来到西递“作退一步想”工作室表达谢意。
此前,工地上两个施工班因用水问题发生冲突,双方均有不同程度损伤。尽管西递派出所及时出警控制住了势态发展,但是调处过程中双方分歧加大,时不时还出现剑拔弩张情况,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有可能诱发安全生产事故。很快,这起纠纷转到了设在西递村内专门调处疑难杂症的“作退一步想”工作室,西递派出所所长郭忠伟一边为双方泡好“和气茶”,一边讲解古徽州“作退一步想”的故事,用徽文化的底蕴弥合了双方的分歧,让这起纠缠两个多月的纠纷画上了句号。
“作退一步想”调解法源自于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其正街中心“大夫第”门额上有“作退一步想”五个篆刻题字。清道光年间开封知府、朝列大夫胡文照修缮祖居时为方便路人挑担、推车、行走,他主动将正屋墙角削去三分、阁楼临街后退一步,并题字以此告诫子孙后代待人要互尊互爱、互帮互助、互让互谅,处事要谦和礼让、敦亲睦邻。黟县深挖其中内涵,把弘扬徽文化与传承“枫桥经验”有机结合,推出以“作退一步想”为主要内容的六字调解法,总结提炼在“听、理、劝、借、让、和”六个字中“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仔细倾听双方当事人陈述,让人把话说完;“理”:以对立统一规律帮助双方梳理事实、辩证分析原因,找准问题症结;“劝”:以“作退一步想”故事进行劝导,引导当事双方寻求矛盾化解的有效途径;“借”:借力“作退一步想”的思想内涵,去陈推新,启发当事人开拓矛盾化解的思维方式;“退”:客观分析矛盾的因果关系,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思己虑人,趋利避害,各退一步;“和”:解决纷争,安抚情绪,搁置争议,达成和解,司法确认,团结一致向前看。
黄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陆群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徽文化具有崇尚和谐的特质,“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突出师古而化、借古开今,如今不仅在黟县枝繁叶茂,在黄山市也已经遍地开花,让更多矛盾纠纷消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诉讼之先,控制在激化之前。
异曲同工,安庆桐城市也深挖本地畅通文化,推出了“六尺巷”调解工作法。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收到家人因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请求他利用职权进行干预后的回信。家人收信后立即退让了三尺,邻居吴家见状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六尺巷”故事被广为传颂。桐城市运用本土文化基因,打造了“六尺巷”调解工作品牌,写进了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有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更具活力。安徽各地利用得天独厚的徽文化资源,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徽风皖韵里可见微知著,以情动人,以理感人,以法服人,既畅通了当事人的诉求表达,又能有效化解矛盾,提升了德治教化功效,成就和谐。
一杯茶里有治理
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是一座千年古镇,镇里大大小小茶馆20余个,早晨5点开张,晚10点后封炉,群众在茶馆里沏一壶临涣特有的棒棒茶,聊天、说事、听书。“茶馆说理”是当地特有的乡风民俗,如今已经演变成茶馆调解品牌,孵化成为群众说事点,一杯茶成了化解矛盾纠纷的润滑剂,担起了社会治理的载体。
“伴着缕缕茶香,我们和当事人分析前因后果、梳理其中的利害关系,矛盾纠纷就化解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王士宏说,把调解室设在茶馆,就等于设在群众中间,诉求是否合理、调解是否公正,群众可以监督,从而达到讲事实、摆道理、明政策、靠法律的效果。
如今,茶馆调解又有了新使命,没有调解任务时,变身“一杯茶”百姓说事点,并孵化到淮北全市。这些百姓说事点多选在人群聚集密集地、群众经常聚集的集贸市场、小卖店、活动站、棋牌室、健身点以及群众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矛盾纠纷比较多的地方,更有利于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说事点上,信息员每天在点上倾听“百姓”说事、收集社情民意,村(居)调解员每周到百姓说事点排查走访一次,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和预警上报,对一般性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处理,对重大纠纷隐患第一时间上报和做好稳控处理,确保信息能够发现得了、收集得到、处理得好、上报得准。
创新是安徽各地传承发展“枫桥经验”的基调。近年来,安徽推出了一批发展“枫桥经验”的创新做法。如:发端于芜湖市镜湖区的“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工作室,淮南市八公山区创出的“老娘舅”调解品牌,从宿州市泗县走出来的“乡贤”引领乡风、化解矛盾,宣城总结推广的“七大调解法”等等。
“商会调解法在服务复工复产中发挥的作用出乎意料,用最小成本化解涉企纠纷。”既是民营企业家又是滁州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的蒋晓云深有感触,为提高案件调解成效,滁州商会组织多采取“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的模式,将调解成果通过司法程序予以固定,调解协议具有执行力和强制性,司法确认后的调解协议不但省钱、省时,还避免了案件反复,最终走向不必要的诉累。
商会调解是滁州市结合全国工商联、司法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商会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和企业反映的难点问题,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创造性建立“工商联机关干部轮值坐班”“商会协会驻点值班”“调解工作站学习观摩”“经典案例分析研判”等制度,把商会的组织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民调解的成本低、速度快、程序活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起到了“行内人管行内事、商人纠纷商人解”的独特效果,为企业节省了经济、社会、时间等成本。目前,滁州各县(市、区)“一会一站”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得到了民营企业的拥护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多元化解止纷争
“多年前在医院内设灵堂、堵院门、殴打医务人员等现象,现在可以说基本没有了。”蚌埠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涛说,自创建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以来,蚌埠已经对这一机制进行了多次“升级”,开出的这张化解医疗纠纷的“蚌埠处方”可谓“疗效显著”。
10年前,蚌埠市率先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为医患双方构建平等对话、协商解决纠纷的平台。目前蚌埠市医调委还增设了“法律援助、民政救助、诉讼统一管辖”三大板块,调解成功率提升到97%以上。
由此,专业化、行业化调解组织迅速在安徽各地呈现燎原之势,目前医调委、交调委等实现了全覆盖。近年来,婚姻家庭、劳动人事、物业管理、征地拆迁、消费者权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得到大力拓展,三调联动、警民联调、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访调对接、调援对接、律师参与信访等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安徽省人民调解条例》《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先后制定施行,在确立各类调解组织法律地位、完善多元化解纠纷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灵活便捷、成本低廉、可供选择的渠道,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解纠纷的诉求,提供了保障。
安徽省司法厅厅长姜明说,安徽全省各地还依托县、乡、村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搭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平台,探索“互联网+调解”模式,打造在线化解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捷高效矛盾纠纷化解服务,政治统领、“法治、德治、自治”融合、智治支撑、三调联动、多元化解的大调解格局基本形成。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责任编辑: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