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四川西北的色达,素有“金色故乡”“金马草原”之称,享有“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人文生态旅游胜地”美誉。其高山草原风光神奇秀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俗风情古朴浓郁,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在这里传颂千年。
但同时,这里也是“三区三州”和“川青交界地”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条件,让这里一度成为全省“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市、区)之一,更在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市、区)之列,是国定贫困县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难中之难。
这是乱与治、法与理的较量,
进与退、破与立的斗争。
色达脱贫攻坚,
依法构建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进程,
在此背景下拉开帷幕。
依法治理打响脱贫攻坚“第一枪”
2014年,色达县开展脱贫攻坚,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式打响。然而,此时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是一个乱象丛生、资源短缺、经济落后、群众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的现状。面对这样的基础,如何破题?如何铺陈?考验着党政领导和全体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履职水平。
“极其贫穷,极其困难,贫困堡垒极其坚硬”。甘孜州委常委、色达县委书记何飚用了“三个极其”形象地反映了当地贫困现状,2013年末,全县贫困发生率远超3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甘孜州倒数第一。而且,边远牧区还处在封闭、半封闭和自给、半自给状态,与极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生相随的是错综复杂的县情与各类社会乱象交错丛生。
“2016年5月,我到色达县工作。在色达,深刻感悟到发展欠账大、欠账多,基础弱、底子薄,脱贫艰难,群众不易,发展任务尤为艰巨,而且社会稳定和民生发展的瓶颈制约非常突出,各类社会乱象频发。”色达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东升说。
生存环境恶劣、基层政权薄弱、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相互交织,已成为脱贫攻坚的“拦路虎”“绊脚石”,严重阻碍了脱贫奔康进程。
“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助力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效提供有力支撑。”考虑到色达县复杂环境和薄弱基础带来的实际困难,四川省委政法委机关党委书记刘晓卫指出,攻克色达县贫困堡垒应当坚持通盘考虑、标本兼治,把脱贫攻坚与维护社会稳定统筹结合起来,以脱贫攻坚促社会稳定,以社会稳定保障脱贫攻坚。
2016年,色达县以推进依法治县、助力脱贫奔康、促进长治久安为初衷和愿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乱象依法整治。以法为度、以法为据。色达脱贫攻坚的启程,伴随着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在这片古老而蒙昧的土地上扎根萌芽。
整治土地奠定脱贫攻坚物质基础
色达虽然地广人稀,但因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可利用的土地却不多,色达的国有土地被少数人违法圈占、乱搭乱建、私下买卖,让人触目惊心,不仅严重干扰了民生改善、阻碍了城市建设,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公平正义。土地整治势在必行。
“多数人的利益被少数人非法侵占,这对社会公平正义来说都是相当糟糕的局面。我们搞土地整治,就是要撕开乱象治理的缺口、打开依法治县的局面,让人们树立起法治意识和规矩意识。”色达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色达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杨方平告诉记者,当时县城违法土地面积达到3000多亩,占县城总规划面积的29%。原色达县粮食购销公司是政府下属国有粮食企业,其土地被非法占有后成为县城有名的治安隐患“乱点”、消防安全“燃点”、环境卫生“盲点”,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一系列乱象,让色达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重拳整治土地乱象。在土地整治整个过程中,色达县把依法整治作为“生命线”,始终坚守“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比到底、一碗水端平”的底线,坚持“依法整治、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以理服人、以法治人、以情感人“三管齐下”,持续释放坚决维护法律权威、扞卫公平正义的强烈信号,助推土地整治取得最大成效。不到2年时间,全县违法圈占的土地3000余亩得到有效整治,依法拆除违法建筑191余栋、围墙围栏264处12800米,而且实现了零补偿政策下的零冲突和零事故。
通过土地整治,色达县盘活了大量“沉睡土地”“闲置资源”,奠定了脱贫攻坚最坚实的物质基础。色达县政府副县长罗布告诉记者,色达县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这个根本问题,开始连续出招,依托土地治理成果,在县城周边划拨720亩土地免费给贫困户建房,建成了全州地理位置最佳、规划布局最好、配套设施最全、安置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康社区,并集中配套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就业增收、产业发展“四项举措”,使之成为了甘孜藏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新样板”。
土地治理后,色达县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了格萨尔文旅商贸扶贫综合体,不仅构建了法治良序、规范了土地管理、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形象、促进了产业发展、夯实了民心基础,而且整合了土地治理收益,建起了一个超四星级酒店,每年的租赁费可达560万元,让上色达8个乡镇69个村(含43个贫困村)的2720户10456名贫困群众从牧民摇身一变成为股民,实现了稳定增收。
当地群众告诉记者,土地整治为色达带来了新面貌。如原企业局、滨河路沿线,以及几个城乡结合部土地乱点,通过治理,原企业局变成了一片繁华的商业住房小区,滨河路沿线变成了一片绿洲,城乡结合部土地也盘活了,汽修汽配交易市场、商贸物流配送中心、五金建材市场依次而建,欣欣向荣。
规范婚育斩断现实贫困“代际传递”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作为构成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家庭的稳定和谐关于整个脱贫攻坚大局。但由于农牧区婚姻观念陈旧,“逛寨子”“钻帐篷”等陋习盛行,超生和非婚生育问题十分突出,给色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带来诸多棘手问题。形成了现实中的贫困“代际传递”——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2018年3月,正是色达冰天雪地的时候,色达县组成工作专班,深入17个乡镇开展脱贫攻坚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在到了年龙乡其哈玛村贫困户德某家时,德某向工作组哭诉,其女吉某在未婚情况下生有一女一子,成为两代单亲家庭,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自此,婚育乱象治理在年龙乡拉开帷幕,并逐渐延伸至全县范围。在年龙乡婚育乱象整治第一“炮”打响以后,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当地户籍管理、婚姻登记、司法鉴定等部门充分结合当地实际,依据《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下沉乡镇流动办理,先后完成2200余户3000多人亲子鉴定,整治核查户籍人口5万余人,清理问题户口5300余人,完成无户人员上户900多人,解决了农牧区沉积多年的非婚生育上户难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婚育乱象一直以来是整个藏区普遍存在的陈规陋习,针对这个问题,各地都有着不同的解决方式和措施,但像色达这样运用法律武器,直面问题、直击要害的尝试;由治到扶、善始善终的做法在藏区尚属首例,不仅刹了农牧区“男尊女卑”的不良风气,而且有效维护了广大农牧区妇女同胞的身心健康、人格尊严、合法权益,形成了强大震慑。且加快了农牧区婚育新风的培育步伐。色达县的创新举措、大胆尝试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映和共鸣,在全县上下乃至藏区引起了良好反响。
调解矛盾为经济发展营造法治良序
在农牧区,婚姻纠纷、边界纠纷等矛盾频频发生,这既影响了脱贫攻坚进程,危害了社会和谐安宁,也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旭日乡家族内部纠纷、霍西旭日两乡边界纠纷等重大矛盾纠纷,矛盾双方无法安心生产、安心劳作、安心工作,子女无法安心上学。
为了集中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隐患,色达县在全县范围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攻坚大整治,通过法理并用、惩治并重的方式,一些时间跨度长、调处难度大、影响范围广、稳定隐患大的矛盾纠纷得以成功调处、彻底化解。色达县委政法委书记扎西邓珠告诉记者,此次整治让党委政府不仅掌握了矛盾纠纷调处主动权,遏制了民间非法调解盛行的势头,树立了法治权威,建立了法治良序,还争取到了民心,让百姓相信党委政府能为他们办实事、办成事,切实感受到党委政府的阳光雨露。
色达县杨各乡党委书记兼派出所所长更登泽郎告诉记者,色达县开展矛盾纠纷集中化解以来,杨各乡党委政府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对婚育、车辆、治安等进行了重点整治,每年通过结对认亲、群众大会、农民夜校、橱窗宣传栏等活动及平台,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同时,依法调解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劳动等各类劳动纠纷30余起。通过加强规范和管理,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社会稳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社会保障。
2020年4月,色达县组织回访矛盾纠纷化解集中攻坚行动,在旭日乡沙尔底村回访期间,矛盾双方分别表达了两家人“从恐惧中解脱、从挣扎中释放、从担心子女安全到谋求子女发展”的喜悦和幸福,并主动报告今后两家人的发展计划、生活打算等等,从一言一行中无不表露着对党委政府的感恩和感激。通过全面回访,目前色达县所有的重大矛盾纠纷都得到了解决,没有一起反弹。
在依法整治这场变革飓风的作用和影响下,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社会环境更加有序了,这之后的工作就越来越顺手了。当地干部表示,“只要我们干部做到公平正义,什么难题都能解,什么困难都不怕,只要坚持一个原则,法律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标尺,任何事都好办”。
在色达经商20余年的商户梁唐斌,见证了色达县的点滴变化。面对记者采访,他说:“现在社会治安比以前要好得多了,原来我们商铺一到下午8点以后就很少开了,怕遇到吃霸王餐、喝霸王酒、赊霸王账、无理取闹的人。通过整治,色达整体营商环境更加有序、更有保障,现在我们开到晚上12点也丝毫不担心”。
梁唐斌的感受是色达县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实绩的一个缩影。五年的治理实践,色达走出一条在底子薄、基础差、社会矛盾复杂的极端贫困地区,以依法治理为抓手,实现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脱贫奔康之路,换来社会发展、观念进步、风气转变、群众满意,成功推动了农牧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祥玖 开永丽 蒋京洲 张磊)
来源:四川长安网
责任编辑:黄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