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极尽低调,善于伪装;他们总是冒着生命危险,不分白天黑夜奋战在缉毒战线上。他们是禁毒民警,名副其实的刀尖上的“舞者”。
“毒品是万恶之源,作为禁毒警察,我们的理想和追求不是能破多少大案,而是希望‘天下无毒’。” 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垫江县公安局禁毒大队,该大队教导员许彦松在讲述他们与毒贩斗智斗勇的故事时,铿锵有力地说道。
1982年出生的许彦松,曾先后6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得市公安局“百优青年”荣誉称号,从事缉毒警察10年,破获部督目标案件12起,打击涉毒犯罪嫌疑人461人,破获毒品案件500余件,缴获毒品120余公斤。
5名民警遇上11个涉毒人员
当机立断hold住局面顺利抓捕
“毒品,以其高额利润吸引毒贩铤而走险,因此,贩毒嫌疑人大多‘很拼命’。” 1982年出生的“小年轻”“老缉毒”民警许彦松说,毒贩带枪带刀是常有的事,而且非常狡猾,禁毒民警每天都在拿命与毒贩周旋。
2016年10月,垫江警方获得一条重要线索:4名毒贩正在县城某酒店进行毒品交易。获得线索后,许彦松和4名民警火速赶赴现场对毒贩进行抓捕。但是破开房门后,许彦松有些惊了。
“屋内竟有11人,其中多人携带有刀。”许彦松回忆,当时只有5名民警,要抓捕11名亡命之徒难度非常大,如果局面控制不好,民警会有生命危险。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局面,等待救援。
许彦松当机立断,迅速做出决定,命令3名民警用枪控制局面,一名民警守住大门,自己迅速向上级汇报,请求支援。几分钟后,增援队伍赶到,成功将11名涉毒人员抓获。
“当时没什么怕的,但事后出了一身冷汗。”许彦松说:“毒贩大多是亡命之徒,谁都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还好现场情况稳住了。”
从事缉毒工作10年来,许彦松亲自抓捕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数百人,尽管每一次行动都危机四伏,但他面对毒贩依然毫不畏惧。
练就缉毒绝活儿“鹰眼”
凭一个数据梳理出核心信息
在同事们眼中,许彦松有个缉毒绝活儿,那就是在禁毒岗位上这些年,他通过学习、实践、探索、总结,练就的一双“鹰眼”:通过一个号码、一个绰号或是一个数据信息,经过层层抽丝剥茧落实嫌疑人身份。
今年1月份,在侦办张某涉毒团伙案件时,许彦松与同事通过案件中的一个数据,巡线追踪、顺藤摸瓜,为案件侦破解决了一系列棘手的难题,并迅速把案件关键嫌疑人员身份信息、联系方式、交通工具等重要信息梳理出来。最终,通过这些信息,专案民警将该案11名团伙成员悉数抓获,现场查获毒品8公斤,斩断了一条由缅甸至重庆的贩毒通道。
2018年,许彦松在办理一起团伙制贩卖毒品案中,为了充分收集犯罪嫌疑人的证据,他带领办案民警先后三下云南昭通、西双版纳,四到四川泸州、叙永,两上江苏、上海等地调查取证。行程数千里,历时12个月,饿了面包充饥,困了席地而卧,累倒了带病工作,最终成功抓获涉毒人员50余人,并以“零口供”将主要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
接到线索半夜都立马出门
只为挽救更多毒品受害者
“禁毒民警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许彦松说,毒贩的活动时间和常人不同,为了摸清毒贩的活动规律,长时间地蹲守、跟踪是缉毒民警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很多时候,为了不打草惊蛇,不管寒冬还是在酷暑,民警只能忍饥挨饿。然而,毒贩非常狡猾,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改变计划,为了不惊动毒贩,民警常常一守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
去年12月,垫江警方得知,一名毒贩将从当地出发前往云南进行大宗毒品交易,便派出2名民警跟踪。毒贩走到哪里,民警就跟到哪里,毒贩休息睡觉,民警只能轮换着打个盹儿。这次行动,民警整整跟踪守候了10天,才获知了毒贩的重要线索并将他们抓获。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毒贩有活动,我们就得一直盯着,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许彦松说,一个案子短则一个月,多则一年甚至更长。
长期不规律的生活,让胃病这种顽疾在禁毒民警中成了 “流行病”。许彦松说,办案过程中,经常没有吃饭时间,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啃包方便面、吃个冷馒头,就算一餐。
“做禁毒民警几乎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甚至晚上连个安稳觉都没有,半夜接到线索就得出门。办案地点往往还涉及多个省份,有时一出门就是半个多月。”许彦松说,这样的工作模式导致陪家人的时间很少,他也从不敢承诺妻儿什么时候能陪他们一整天,怕自己到时候会“爽约”。但许彦松认为,每打掉一个贩毒团伙,每收缴一克毒品,每抓获一名毒贩,都可能挽救一个甚至几个受毒品危害的人,其中意义不言而喻。
来源:重庆长安网 责任编辑:叶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