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举世瞩目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住在越城区秀水花园小区的赵宇理一家早早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我外孙是这次国庆大阅兵受阅方队中的一员,2009年国庆阅兵时我女婿是火箭炮方队方队长,我太自豪了。”今年76岁的赵宇理兴奋地说。
赵宇理一家收看阅兵电视直播
“快看,我外孙所在的方队来了”
得知外孙何佳荪参加国庆阅兵集训的那天起,赵宇理夫妇就盼望时间过得快一些。“昨晚我俩睡不好,激动。今早5点多老头子就坐在电视机前了。”昨天上午,赵宇理的妻子蔡仙梅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阅兵式快来了。赵宇理突然站起来,走到电视机前,“激动,激动啊。”他打趣道。过一会,他又走进卧室,拿出几面国旗给家人,“过一会阅兵时都把国旗挥起来。”
“佳荪会在哪?”看直播时,蔡仙梅几次问丈夫。上午约10点半,蔡仙梅忍不住和小女婿丁仕夫视频聊天。“佳荪在哪个方队?”老人问。“自行火炮方队,盯牢屏幕上这几个字啊。”电话那头,丁仕夫大声说。
画面中出现“自行火炮方队”几个字时,两位老人情不自禁地鼓掌,嘴里齐声喊:“好!”“快看,我外孙所在的方队来了,他就在车里。”赵宇理扭头大声朝记者喊。
何佳荪
“自豪,我家两位军人参加了国庆阅兵”
“喏,2009年国庆阅兵时,我这个女婿也是当时受阅方队中的一员。”视频聊天时,赵宇理指着视频里的丁仕夫说。
今年55岁的丁仕夫是诸暨人,他告诉记者,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他担任火箭炮方队方队长,“在56个阅兵方队中,火箭炮方队是第27个驶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的方队。”他说,作为驾驭新型远程多管火箭炮的“第一代人”,他见证了新装备从列装到形成作战能力的过程。
2005年3月,丁仕夫服役的炮兵团在全军率先列装新型远程多管火箭炮,之后炮兵团多次携火箭炮执行实弹射击任务。2009年,就在官兵们继续潜心钻研新型火箭炮战斗力潜能时,另一个光荣的任务下达了——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
“时隔10年,我外甥又入选国庆阅兵,真的太难得了。”丁仕夫说,同样是诸暨人的何佳荪是他夫人的姐姐的儿子,这次他接过接力棒,全家人都为他高兴。
8月27日是何佳荪的生日,那天,在家庭微信群里,丁仕夫的女儿给表弟录了个视频。“弟弟,你接过我爸的接力棒,参加这次国庆阅兵,我们都为你自豪。因为你要集训,我们只能通过微信遥祝你生日快乐了。”视频里,同样是军人的丁仕夫女儿说。
“佳荪集训时的情况,我们其实很想了解。”蔡仙梅从手机里翻出一张来自央视新闻客户端的视频截图,指着上面一个小伙子说:“这个就是我外孙。”
“我是个农民,做梦都想不到家里会出5个军人。”赵宇理说,他的儿子和小女儿也当过兵,“更难得的是,还有2人参加了国庆阅兵,我无比自豪。”
“厉害,狂风暴雨中坚持50秒不眨眼”
画面中出现徒步方队的特写镜头时,赵宇理大声说:“你看,(战士们的眼睛)真的一眨不眨!”
宝剑锋从磨砺出。
赵宇理递给记者一封何佳荪所在方队寄来的信,信中说:“每一个动作我们会反复训练近万次,每天顶烈日、斗酷暑,现在能在骄阳酷暑中站立3小时纹丝不动,在狂风暴雨中坚持50秒不眨眼,在温度达50℃的驾驶室中连续训练4个小时,在凌晨4点多起床持续奋战20多个小时依然做到分秒不差、毫厘不误……简单的几组数据可看出大家的艰辛和不易,但大家乐观面对这一切,能从2000多人中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展示国威军威,我们十分自豪!”
信中还说:“(我们)比以前更能吃苦,嗓子喊哑了,胳膊脱皮了,皮肤晒黑了,汗水浸湿衣服,身体酸痛难耐……没有人退缩,更没人放弃,吃苦不叫苦,受累不怕累,让我们更加坚信所有的磨炼都将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我们部队是第一次参加国庆阅兵,没有经验,没有教材,但考核的标准在那里——200米用72秒,正负0.3秒。”回忆起2009年国庆阅兵前的训练,丁仕夫说,为了达到标准,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给每个驾驶员配发器材,让他们掌握速度和节奏。还有就是磨炼心理素质:创造一个嘈杂、紧张的环境,同时要求驾驶员集中精神;让驾驶员跑步,在心跳加速的情况下上车、起步。“训练、总结、讲评、再训练,通过这些方法,驾驶员得到了很大锻炼。”丁仕夫说。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陈乙炳 文/摄
编辑:陈文华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