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检察日报
近年来,从教授博导到普通学生,媒体曝光的论文造假事件呈高发态势。可是你知道吗?论文造假的背后早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据2016年7月媒体报道,记者历经两个多月调查,“潜伏”进多家论文造假公司,终于揭开这个产业链触目惊心的黑幕。
我们原以为,“枪手们”多是散兵游勇、皮包公司,远未想到今非昔比,鸟枪换炮组团结盟,摇身一变成了实体公司,“比先前阔多了”。被揭开盖子的公司,其论文生产线就由五个核心部门组成——竞价部、企划部、顾问部、财务部、创作部,五部门环环相扣,互相配合,流水线作业。每个业务员基本上都加了三四百个研究生群,500多业务员几乎渗透进了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群,堪称“一网打尽”。
关键更在于,目前整个论文造假行业正在处于高速增长期,“业务员”一天接几十单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一个不大的公司去年共完成了4688.5单,单笔交易在500元以下的算0.5单,相当于一天就能接十几单业务。在全民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在大树诚信的主流舆情下,论文造假行业“高速增长”,委实是极大的讽刺和不堪的现实。
当然,关键在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除了普通的职评论文千把元可以搞定,硕士论文价码五千到一万元左右,博士论文一篇大概五六万元。东北一高校在读博士生定制的论文,全文12万字,全款高达7万元,买家已支付2万多元的订金,也是蛮拼的。可这位博士显非“一个人在战斗”。某公司内部文件显示,他们的客户名单中涉及超过500所高校的学生,11份进度表中涉及约300篇硕士论文,意味着至少300个在读硕士研究生已经付钱买了论文骗取学位。如此算来,全国究竟有多少硕博生因此骗取了学位,真的不好说。
不能不说学子们的品格出了问题,未能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尊自重,反倒学会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瞒天过海。当这些不合格的“产品”流入社会之后,又将对整个风气产生多少恶劣的影响,恐怕无论怎样估计都算不上过高。
显然,高等教育也出了致命的偏差。只知教书而忘记育人,甚至连教书的职责都没有尽到?否则,硕博生们何以连基本的写作能力、连起码的创新都不具备。但更大的问题在于,如此购买的论文竟然可以轻易骗过了教授们的眼目,一路通过答辩,顺利拿到了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论文水准高低评估的学术标准在哪里?其真伪的甄别手段又在哪儿?难道仅仅靠“检测软件”?可悲的是,当“我今天晚餐吃了番茄炒蛋”变成“西红柿炒鸡蛋作为我的晚饭”,软件检测其重复率为0,摇身变成了100%纯原创论文。更让人质疑的是,理当审慎严格把关的教授们未能“放出眼光”,甚或因种种利益纠葛被蒙上了一双慧眼,或者主动缴械投降,遂让一篇篇低劣造假论文登堂入室,成了学位桂冠上的耻辱光环。
论文造假公司固然可恨,理应受到惩处,但论文造假事件的真正元凶与既得利益者,那些买假论文的人,拿着假论文骗职称骗学位骗荣誉,更应当受到惩治。可拿什么拯救教育的尊严,拯救学子的灵魂,拯救学者的良心,仍是一个大问题。(刘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