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在店口再也找不到一只焦炭炉了。”昨天,诸暨市店口镇党委书记方维炯称,经过2013年对最后9只铜炉的整治,店口已彻底清除铜熔铸对大气的污染。
铜熔铸整治,可谓是“自砸饭碗”。将废铜烂铁倒进燃烧焦炭的炉子,冶炼成铜棒再加工为各类铜配件,是过去40多年店口妇孺皆知的生财之道。而现在,高峰时期达1300多只的焦炭炉,变成了只剩寥寥几家通过环保验收改用电炉的冶金企业,但通过产业升级,产能反而翻了几番。
发生在店口的这一幕,呼应着一个时代的景象。和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一样,绍兴如今频频遭受大气污染侵袭,甚至陷入十面“霾”伏。绍兴为此开始重点治霾,还一座城市正常的“呼吸系统”。
污染企业面临生死大限
和店口的小铜炉一样,绍兴的印染企业从几年前开始面临一场生死大考。
建在“一块布”上的柯桥区,其纺织产业的竞争力源头,来自于印染。因为印染业的发达,大量的工业燃煤被运输到柯桥。一只只小锅炉通过燃烧煤炭、导热,实现对白坯布的印花、染色,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是柯桥大量企业的传统路径。
“到2017年,所有印染企业完成煤改气。”市环保局局长何伟仕表示,“煤改气”计划从2012年启动,被列入整治的共有97家企业,截至目前已有43家完成改造。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燃煤,是绍兴为此开出的药方。
事实上,近年绍兴已淘汰落后印染产能8.60亿米、化纤产能34.72万吨、落后织造产能5.12亿米、节约标煤约29.65万吨。为从根源上杜绝印染企业的大气污染,绍兴启动了印染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集聚搬迁。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区尚存19家印染企业,这些企业将被分批关闭,到2015年底,实现越城、高新、镜湖和柯桥区域的印染业转型。
将印染列入铁腕治理的重点对象,并不意外。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表明,绍兴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工业废气占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60%,严控工业废气这一源头,成为绍兴大气治理的要义。
为此,绍兴全面开展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创建,在禁燃区范围内全面淘汰煤炭、重油、直接燃烧的生物质等高污染燃料,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或采用集中供热。
去年,市政府下发《关于扩大市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通告》,将越城区二环线内、镜湖新区及高新区划定为禁燃区。明确到2015年,绍兴市其他区、县(市)建成区基本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此外,为防止工业污染,绍兴不断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控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已停止审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新增产能项目。
让绿色的产业结构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撑,绍兴在去年启动了淘汰落后产能“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完成了164家企业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与此同时,在大气重污染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2013年共有103家企业申报列入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计划,计划到2017年,通过清洁生产改造,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排污强度较2012年下降30%以上。
“黄标车”和餐馆油烟遭通牒
大气污染,不仅发生在工业领域,即使是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也对看似无形的空气构成威胁。
根据调查,2013年绍兴全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超110万辆,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在这些车流中,行驶着5.22万辆“黄标车”。目前,绍兴已对“黄标车”发出最后的通牒。
根据计划,到今年底,用于营运的“黄标车”将全部被淘汰,到明年底全面淘汰“黄标车”。绍兴为此出台了《绍兴市区高污染柴油车淘汰补助实施办法》,对非财政供养的柴油型“黄标车”提前淘汰实施财政补助,全市已累计淘汰“黄标车”202辆,发放补助资金277万元。
目前,“黄标车”已被严控,县以上城市全面开展黄标车区域限行,对“黄标车”采取限制通行区域和通行时间的交通管制措施。
“黄标车”整治,仅是机动车尾气控制的一个切片。对尾气进行检测,并实行环保准入,则是从根本上杜绝尾气污染之举。
早在2012年,绍兴就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机动车排气检测全覆盖。截至去年底,已累计检测74.52万辆,同步检测率达100%,发放环保标志875375张,发放率超过90%。而从今年元旦起,经油品升级,全市范围内开始全面供应符合标准的国Ⅳ汽油。
实现绿色交通,绍兴也正疾行在路上。在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船舶方面,去年绍兴全市客运行业新增LNG客车347辆,出租车行业新增CNG车辆565辆,水运行业LPG动力旅游客船舶增至7艘,今年云东路、裕民路等12个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将完成。
在机动车之外,餐饮油烟是绍兴大气污染治理的另一个重点。那些不起眼的沿街小饭店,其所产生的油烟污染,已被纳入政府的视线。
记者了解到,我市专门出台了《绍兴市区小餐饮单位整治工作方案》,对市区386家小餐饮店进行了无证甄别。在此项整治行动中,要求小餐馆均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建立运行维护制度,进行定期清洗,确保油烟达标排放。
在市区餐饮整治行动中,我市还对塔山鲁迅中路,府山山阴路、云栖桥区域、快阁苑,北海马臻路烧烤摊,城南会稽路、西江路等区域内的小餐饮,进行了专项整治,昔日不时可见的餐馆油烟冲天而起的场景,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