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的当下,身边的工作环境有风险吗?天气转热了,工作时口罩可以摘了吗?空调可以开了吗?同事朋友之间可以聚餐了吗……这些都是当前上班族们颇为关心的事。
针对这些疑惑,本期“健康大讲堂”邀请到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沈巨信,从专业角度解读复工复产过程中疫情防控的注意事项,同时,就开会、聚餐等商务活动中防控手段的有效落实为市民答疑解惑。
每个单位都要有“预案”
“疫情防控已常态化的形势下,即便风险等级较低,防护措施也不能松懈。”沈巨信说,疫情考验着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
“公园恢复了往常的热闹,公共场所很多人不戴口罩,尤其在单位里,电梯墙上的餐巾纸盒撤了,连洗手消毒也不像以前那么在意了。”患者张先生就诊时,体温38.5℃,伴有咳嗽、腹泻,他思来想去,自己只在上周末和同事在外面聚过餐。为此,医生提议他做核酸检测,这样他才放下心来。
和张先生一样,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市民对工作环境缺乏安全感。沈巨信说,针对这一现象,用人单位需要积极消除员工的顾虑。他强调要做几件事:其一,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让员工安心工作,告知他们单位为疫情防控做了哪些准备,上班途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
其二,要有督查制度。前段时间,很多单位对进出人员取消了健康码出示和温度测量流程。其实,这都是将病毒挡在门外的有效措施。“规范健康信息登记及出入人员体温监测,虽然有些麻烦,但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三,要有应急处置预案。沈巨信说,单位应该设立专门部门,建立信息上报制度。一旦有员工发烧,可以及时处置,也方便事后对各种因素进行排查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沈巨信说,我们对疫情流行的认知不深,未知远大于已知,因此防控也需要有常态化手段。他举了个例子,吉林省舒兰市之前出现病例,其中一部分主要来源于既往社区感染。而一旦有了应急处置预案,就能有备无患,按预案中的防控制度处置,不会手忙脚乱。
“聚餐”为啥还要尽量减少?
4月,黑龙江发生一起因聚餐导致的“超级传播链”事件;5月,吉林通报的多起确诊病例行踪轨迹中,“聚餐”成为高频词。
为什么聚餐在防疫中属于高危行为?沈巨信说,聚餐本身是一个涉及人数较多的集体行动。一个人被确诊,往往会导致多人连锁的传播效应,必须进行医学观察。以之前的一例确诊患者为例,当时患者因为参加过婚宴,其确诊后,同时要求进行医学观察的患者便多达三四十人。“而且,聚餐时,难免要摘掉口罩,人与人之间距离也非常近。”沈巨信说,聚餐时人与人会较长时间交流与沟通,无法做到戴口罩等基本防护,这一行为在特殊时期也会加强病毒的传播。他说,新冠病毒防控要求明确,保持1.5米以上社交距离。
日前,韩国记者专门去练歌房做的一个实验很有说服力。记者30分钟唱了5首歌之后,清晰地看见麦克风的罩子上、自己的衣服上喷满了通过口含色素染色的飞沫。另外,绍兴市疾控中心之前的一份实验报告显示,就餐过程中,公筷、公勺使用与不使用之间,一个菜细菌数就相差几十倍,这还不包括口腔疾病、肠胃疾病等病菌。
“可想而知,聚餐带来的风险不仅仅是新冠病毒的传播。”沈巨信说,现阶段,即便低风险地区,也应尽量减少聚餐行为。在公共场合就餐时,最好采用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特别是堂食过程中,人与人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避免面对面进食。如果有可能,尽量选择错峰就餐,就餐结束时,尽快做好个人防护。
公共场所口罩空调怎么用?
夏季来临,天气变热,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使用空调的问题也成为诸多市民的关注点。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国家相关部门为科学指导公众戴口罩和使用空调,也专门出台了相应指引。因此,广大上班族也没有必要过分担心空调的防控安全性问题。
气温逐渐升高,一些市民长期戴口罩上班、坐车、赶路、逛街,出现了各种皮肤问题。沈巨信说,就绍兴而言,目前普通民众在居家、户外、公园、商场等场所,如果无人员集聚、通风良好,且能保持社交安全距离的情况下,无需戴口罩,只需要随身备用一个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即可。
“最好的办法,还是多开窗开门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沈巨信表示,随着气温的攀升,不使用空调并不现实。为防止疾病传播,可以多了解一下“空调病”和空调构造。
夏季,办公场所、公共场所和住宅内主要运行的是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和分体式空调系统。集中空调系统是细菌的一个传播源已成为共识。一些外表看上去豪华富丽堂皇的办公楼、酒店、商场,中央空调的清洗往往被忽视,堆积厚厚的污垢灰尘、死蟑螂、小虫子,通风管道内还堆满了垃圾。因此,空调内积攒的细菌、灰尘、螨虫一旦被空调风吹出来,吸入人体内,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哮喘以及肠胃等方面的不适。
尤其是疫情之下,空调使用仍存在传播疫情的可能性。沈巨信说,使用之前,责任单位和部门还是有必要对相应设备进行检查,尤其是对一些构件进行清洗、消毒和更换、维护,务必确保空调风口的安全。
本期主讲:沈巨信
绍兴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浙江省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委、绍兴市呼吸专业委员会主委。绍兴呼吸病重点学科带头人。学术专长为纤支镜诊治、支气管炎性疾病,主攻肺癌早期诊断、肺血栓、肺间质疾病的研究。已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及市级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主持市级课题4项。获市科技进步奖2次。主持新技术、新项目4项,主持省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承担省卫生健康委重点推广项目及市级重点科研项目各1项。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汤桂平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