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万字报告,字字务实,催人奋进。
报告中,“法”字出现了17次。其中,在这些“法”中,人民法院又做了哪些工作呢?
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
法院做了啥:
2019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和《关于人民法院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深化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
法院做了啥:
2020年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19)》《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19)》及2019年度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典型案例,有力维护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严惩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行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法院做了啥:
2月6日,“两高两部”联合制定《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强调依法严惩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实现对相关犯罪“从猎捕杀害到餐桌”的全链条惩治。
保障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完善信访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法院做了啥:
深化家事审判改革,贯彻落实反家庭暴力法。依法处理涉残疾人权益案件,为涉诉讼残疾人进行法律援助。推动少年审判、家事审判融合发展,将特殊、优先保护未成年人的政策精神落实到各个审判领域。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和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
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法院做了啥:
2014年至2019年6月,全国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628.3万件,判处罪犯709.9万人;出台刑事司法解释33件,发布刑事指导性案例22件;完成中央部署和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刑事司法改革任务9项。
各级政府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政务公开,提高治理能力。
法院做了啥:
2019年以来,各级人民法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力锤炼政治品格,不断提升司法能力,切实改进司法作风,努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党中央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法院队伍。
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察和人民监督。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坚决惩治腐败。
法院做了啥:
2014年至2019年6月,各级法院审结一审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19.4万件20.7万人。依法审理周永康、郭伯雄、孙政才、令计划、苏荣等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加大对行贿犯罪惩治力度,判处罪犯1.4万人。依法严厉打击贪污扶贫款、农资补贴等犯罪,严惩冯新柱等违规操纵产业扶贫基金、中饱私囊的腐败分子,坚决惩治扶贫领域腐败和群众身边的基层腐败犯罪。
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法院做了啥:
2019年3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规范民商事案件延长审限和延期开庭问题的规定〉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2020年世行营商报告中,评价民商事司法制度与法院工作质效的“执行合同”指标保持全球领先,排名世界第5;评价市场救治退出机制与质效的“办理破产”指标排名第51,上升10位;考察现有破产法律制度充分性和完整性的“破产框架力度”指数得分13.5,高于经合组织高收入国家该指数得分平均值。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肖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