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平安资讯平安要闻平安高层热点观察他山之石平安文化以案说法平安警醒
平安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资讯

产业集群化 驶向新蓝海——我市以“两业经”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纪实(下)

发布于:2020-3-14 1:00:04  浏览:900次

1.jpeg

浙江盛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信器材贴片车间工人正在检测产品。首席记者 袁 云 摄

绍兴的制造业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经历了数十年积淀,一个“4+3+2”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清晰呈现:以高端装备、现代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传统产业为支撑,以黄酒、珍珠两大历史经典产业为特色。这是一份具有导向意义的制造业蓝图。

按照这份蓝图指引的方向前进,绍兴正在逐步告别以量取胜的路径,告别单兵突进的做法,以集群的姿态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攀登,推动制造业价值的回归与跃升,驶向制造业发展“新蓝海”。

集群效应

疫情如同一块试金石,短时间内就能测出一座城市制造业的成色。

在一个半月里,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为全省提供了2000多万只口罩,占全省调配口罩数量的60%。极短的时间里,先后又有33家企业转产投入到民用口罩生产中。这些企业的转产底气从何而来?

一只小口罩,连接着众多生产线。从上游的聚丙烯、聚酯等原材料,到中游的无纺布、熔喷布、鼻梁条、耳带等原辅材料及相关生产设备,再到下游的生产企业,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口罩都无法生产。绍兴虽然也曾面临原材料短缺困境,但口罩生产却始终“不断顿”。这背后,是绍兴坚实的纺织供应链和新材料供应链的支撑。

绍兴有中国纺织业最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上游的聚酯、化纤原料,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家纺、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有亚洲最大的化纤面料生产基地、全球重要的袜子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领带生产基地。在新材料领域,绍兴有规上企业375家,总产值近1400亿元,包括龙盛、闰土、新和成等全国乃至世界级巨头。

这只是产业矩阵的一角。

从绍兴支援武汉的物资清单里,我们不光看到了口罩,还看到了应急专用CT、照明无人机、智能护理床、通航直升机……它们无不展示着绍兴制造业的特征:门类齐全,实力强劲。事实上,绍兴九大产业的每一门类都在朝集群化的模式演进。

在滨海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去年签约或落户项目11个,其中头部引擎性企业就有5个,已经初步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及应用的全产业链,以及集研发设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圈。生物医药产业,入驻的知名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有40余家,包括歌礼药业、德琪医药、新码生物等一大批创新药企业。短短几年,两大产业就顺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如今已经列入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

产业集群化速度加快,平台作用巨大。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绍兴锚定“大湾区先进智造基地”的定位,立足长三角乃至全世界开展产业协作,不遗余力做大平台,构建起“开发区+工业园区+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产业创新综合体+N个助推产业创新发展体”的梯次产业支撑平台体系。去年11月,杭州湾大湾区四新区之一的绍兴滨海新区成立,更是产生了强大的磁吸效应,12个项目当场签约落户。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说:“大平台往往体制灵活、政策给力、服务高效,对优质项目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大平台也意味着地方政府有更大的腾挪空间,来完善产业链、构建生态圈。”

进阶之路

然而,要在强市林立的长三角站稳脚跟,还需要更高质量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好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绍兴的进阶之路就是“两业经”——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对于阻碍产业进阶的事物,要果断“破”。只有打碎坛坛罐罐,淘汰落后产能,才能强化优势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进军。

改革开放40多年,前人“织”起一块布,绍兴“吃”了40多年。今后,这块布还能不能再“吃”40年?40年之后怎么办?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柯桥印染业率先“突围”。通过集聚提升,印染企业数量由集聚前的212家整合到108家,每米印染布附加值提高15%以上,行业税收同比增长10%。在越城区,47家印染企业中的34家,也已整合成5个印染组团签约落户蓝印小镇。壮士断腕后,绍兴已经成为全国瞩目的绿色高端印染集聚区,在世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不只印染行业在大刀阔斧地“砍”。去年,绍兴全力实施“低散乱”企业整治提升,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分类出清,累计淘汰200家各类企业的落后产能,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1287家,处置“僵尸企业”33家,获全省“腾笼换鸟”考核七连冠。

通过关停并转,绍兴工业“减”出了加速度。2019年,全市五大重点传统产业规上增加值同比增长11.5%,高于面上3.1个百分点,传统块状产业“凤凰涅槃”,加快向现代集群制造转型。

对有利于产业“升值”的事物,要果断“立”。只有想方设法搭大平台、引大项目、育新动能,绍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才会更平坦。

2月底、3月初,疫情还没完全解除,绍兴就接连收到大单。在投资30亿元的双成半导体设计产业平台项目落户绍兴滨海新区后,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与德国采埃孚股份公司“屏对屏”签约,全球新能源汽车电机行业两家领军企业,由此实现了强强联合。

过去几年间,这样的场景已是“新常态”。据统计,近三年来绍兴新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45个,其中50亿~100亿元6个,100亿元以上两个,且项目投向聚焦、体量扩大、质量趋优,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代表前沿技术的项目明显增加。根据今年安排,绍兴将投资电子信息类项目32个,总投资506.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29亿元,三项指标均为历年来新高。

一边是新项目源源不断落户绍兴,一边是老项目紧锣密鼓地转化为现实产能。绍兴新兴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在中德高端制造绍兴峰会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明显注意到绍兴在产业上的“破立之举”。他说:“长三角一体化要打造先进制造业示范区,绍兴将功课做到了前面,动能转换很及时,在长三角的高端制造业中已经形成了局部优势。”

价值重构

从制造业“红海”驶向“蓝海”,需要强健的“体魄”和深厚的“内功”。绍兴努力通过外部赋能和内部挖潜,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制造业的价值回归和跃升。

从外部路径看,绍兴重点聚焦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5G+工业互联网+智能化改造”的数字赋能产业新模式,为工业经济插上“智慧”的翅膀。

智能化改造,是实施数字经济的重要环节。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浙江康思特动力机械有限公司依然接到了20多万台小型发电机组的订单,总额比去年同期还多1亿多元。其奥秘在于,康思特斥资1亿多元提前进行了生产线数字化改造,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显著提升。今年,康思特还将投入6000万元用于智能化改造,将生产线自动化率再提升50%。

去年一年,这样的智能化改造在绍兴“遍地开花”。13个重点行业具备条件的777家企业,全部启动实施智能化改造,大大降低了制造业的成本,提升了企业的效益。以嵊州厨具为例,该市62家厨具规上企业均实施了智能化改造,实现产值53.67亿元,同比增长11.6%。

5G技术是数字经济的新引擎。因为运用了5G技术,诸暨大唐袜业大数据中心,聚集了从设计到生产、物流、供应等整条产业链的数据。信息库可以分配订单给有闲置产能的工厂,也可以给企业提供最新的销售数据。袜业企业浙江创博龙智总经理彭密说,这打破了传统行业“信息孤岛”的现象,实现了袜品全生命周期的自助管控、流程优化、供应链协作、个性化定制,更好地助力了企业提质增效。

目前,类似的应用在绍兴的制造业企业中已十分普遍。去年,绍兴已经建成5G基站765个,各地5G应用规划成型,实施工业应用项目超100个。在5G+工业互联网作用下,去年,我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工业设备联网率双双位居全省第一。

从内部路径看,绍兴正通过双向发力,来激活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抓手,反向倒逼。绍兴大幅提高企业评价覆盖面,推动规下评价范围从占地5亩以上扩大到占地3亩以上,全年评价企业9560家,新增1979家。纳入评价的企业争先恐后、比学赶超,去年规上企业亩均税收17.69万元/亩,同比提高9.2%。

以企业培育计划为抓手,正向激励。近年来,绍兴深入实施“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推进企业梯队结构培育,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大中小微企业配套支撑”的规上企业塔式结构。2019年,全市新增718家“小升规”和1609家“专精特新”培育入库企业。塔尖头部企业引领示范,中底部企业梯队实力强劲,它们成为绍兴制造业走出绍兴、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中流砥柱。

练好内功,无惧风雨。

“主要产业的集群规模效应已经显现。”市经信局局长何坚刚说,接下来,绍兴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瞄准技术前沿和产业变革方向,实施更清晰和细致的集群制造培育行动计划,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生态链耦合发展,全面提升绍兴制造业的发展能级。


作者:记者 裴金红
编辑:黄靖芳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关于我们  |  组织结构

版权所有:平安绍兴新闻网Copyright2014
号电话:0575-8516 2227、0575-8515 4422、0575-8517 8202
地址:绍兴市凤林西路300号
广告代理合作单位:绍兴市蓝剑传播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023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13012563号 本站设计:耳東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