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祥会(前排左一)回到云南老家后,与家人一起照了全家福。
10月9日,沈卫峰给易祥会送新的户口本。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稽东镇,柯桥南部的山区乡镇,总面积111.4平方公里,24个行政村散落在会稽山脉间,从镇政府驾车出发,抵达最远的村庄得花1小时。然而,这里的每一个村庄都不“孤独”,即使不通车,也会有民警定期上门“坐诊”,帮村民解决烦心事、急难事。
最近,陈村村的外地媳妇易祥会特别高兴,见到民警也特别热情。原来,自她嫁到稽东后,已经27年没有户口了。在稽东派出所民警沈卫峰的帮助下,她成功获得了“新身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稽东人。
急百姓之所急,解百姓之所困。如今,这件发生在小山村里的暖心故事,不光在公安系统中被传为美谈,还成了柯桥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学习范本。
上门“坐诊” 下乡“巡诊”
各地都在争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稽东镇该怎么做?这个问题,曾在稽东派出所所长章礼彬脑海中盘桓许久:一个山区乡镇,行政村有24个,民警却只有8名。实际居住人口只有12000余人,大多数是老弱病残,文化水平不高,行动也不方便,没有特别要紧的事情,一般不会来派出所。
“群众不方便,我们上门去!”去年1月,绍兴市公安局柯桥区分局稽东镇派出所推出“门诊制”警务模式,将全镇以车头村、俞谢骆村、陈村村、高阳村为中心,划分成4个网格片区,每个片区在中心村委办公室设置一个“门诊”点,负责该片区的所领导和民警每周要“坐诊”3天,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需求记录在《警民联系登记薄》上,必要时联系相关部门合力推进,确保件件有回音。
实施一段时间后,章礼彬发现,光在中心村委设置一个“门诊点”还不够,中心村以外的村民不常来反映问题。于是,稽东派出所又把“门诊制”提档升级为“巡诊制”,要求网格片区的所领导和民警除了在中心村“坐诊”外,还要去片区内其他村“巡诊”,以更大范围地服务群众。
易祥会的“黑户”问题,就是今年6月沈卫峰在陈村村“坐诊”时发现的。52岁的易祥会没有文化,带着外地口音,连说带比划半天,沈卫峰才听明白,她想要办户口,为了看病方便。
原来,易祥会是云南人,年轻时因老家受灾,外出打工,1992年嫁到了稽东镇,后与老家失去联系,27年来从未办理落户手续,也未取得合法的身份证件。她家本来就是“低保户”,去年丈夫过世后,日子更是不好过。
帮村民重续27年骨肉亲情
要办理本地户口,得先核查原籍户口。第一步,沈卫峰就卡了壳。“易大姐对老家印象模糊,只记得自己是从云南来的,不知道具体在哪个市、哪个县。”更让沈卫峰犯难的是,易大姐说自己叫易祥芬,但在公安信息网中一查照片,却没有一个人是她。人脸识别,也找不到她。
沈卫峰耐着性子,与易祥会一遍遍沟通,终于又获得了两个重要信息:她有个弟弟叫易祥平,还有四姐妹,其中一对姐妹是双胞胎。于是,沈卫峰开始了第二次“大海捞针”,40多个易祥平,挨个打电话核实。“有的人留了好几个电话,有的人打过去关机,只能过一会儿再打。”沈卫峰说,打了近100个电话,才联系上了易大姐的弟弟。
然而,云南当地派出所却告知,易祥会因失踪导致户口未录入常住人口信息系统,需要她本人回到当地补录户口。按照正常操作,沈卫峰只需告诉她一些流程、手续和注意事项,让她自己回原籍即可,但他考虑再三,与领导商量后,决定陪易祥会跑一趟。“一来,易大姐没有身份证,坐车是个难题。二来,她没文化、不认识字,怕她回去办不成。将心比心,我们能帮就帮一把。”沈卫峰说。
回老家前,易祥会与弟弟通了电话,心情很激动。当她得知80岁的老母亲还健在时,眼眶瞬间红了。“这么多年来,妈妈每时每刻都在想家,想带我见见外婆。”易祥会的儿子小黄说。
借着补录户口的机会,易祥会和儿子在沈卫峰的陪同下,踏上了回乡之路。花了20个小时,辗转7省、跨越2100多公里后,易祥会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弟弟早早地在火车站等候接站,家里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老母亲颤巍巍地拄着拐杖出门迎接,27年的骨肉亲情,因一本户口簿而重续。
“妈妈,我想你了!”易祥会一句孩子般的话语,一个不愿放手的拥抱,一双亲手缝制的布鞋,屡屡让易家人动容不已,他们连连向民警道谢,感谢他们为这件事不辞辛苦、长途跋涉。
接下来,沈卫峰又忙碌了好几天,协调当地派出所开通“绿色通道”,以最快速度帮易祥会补录户口、补拍身份证照片、办理户口迁移手续。10月9日上午,沈卫峰将崭新的户口本送到易祥会手中,自此“黑户”27年的她,终于圆了落户梦。
年轻民警成为解难“急先锋”
沈卫峰,是一名“80后”民警,3年前从警校毕业,分配到稽东派出所工作。在所长章礼彬眼里,他一直是个文气、青涩的年轻人。这次独立帮助易大姐解决户口问题后,章礼彬觉得他进步了,“更善于和老百姓打交道,沟通能力强了不少。”
跨出办公室,沉到一线去。稽东派出所“门诊制”警务带来的,不仅有老百姓的问题得到解决、需求得到满足,还有年轻民警的快速成长。章礼彬说,之所以叫“门诊制”警务,就是要让民警像全科医生一样,既有“查病”的毅力,又有“看病”的能力。
稽东派出所的8位民警,有7个是“80后”,1个是“90后”。自打成为“坐诊”“巡诊”民警后,他们都锻炼成了基层维稳的“老娘舅”、为民解难的“急先锋”。
去年5月分配到稽东派出所的朱建航,在4个月内就走遍了网格内的36个自然村。在一次“门诊”中,碰到俞谢骆村的骆大姐,她因不满征地补偿,气冲冲地跑到村委讨 说法。朱建航主动了解情况、安抚她的情绪,然后从地方差异导致赔偿款差异、协议具有法律效力等方面给骆大姐分析情况,还为骆大姐支持村里建设点赞。骆大姐一听,觉得朱民警说得在理,便拿着赔偿款离开了,表示不会再提及此事。
今年8月,海拔超200米、未通自来水的大湾里自然村遇上了“水荒”:天气炎热不降雨,井水马上要干涸了,生活用水告急。正在“巡诊”的民警刘康达得知此事,立刻联系派出所同事,用消防车给村民送来了水。考虑到这里的老人行动不便,刘康达又和其他民警、辅警一起拎着水桶,挨家挨户地给老人送水。在最干旱的日子里,每天早、晚送水各1次,雷打不动。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稽东镇4个“门诊点”共办理各类民生事项651项,辖区矛盾同比下降22.8%。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陈 松
编辑:雷彦平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