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就想和这些曾经的戒毒者们见个面,聊聊天,看看他们生活得如何?工作得如何?”尽管二十年如一日在做后续照管,但山西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科科长张俊和对此次大规模回访仍然充满期待。
为系统掌握戒毒成效,今年以来,山西省戒毒系统组织对出所人员进行大规模回访。据悉,此次回访涉及17800余人,其中,山西省强制隔离戒毒所负责回访吕梁市的1338名。考虑到回访人员情况复杂,张俊和选择了自己曾经帮助过的戒毒者作为首批实地回访对象。
近日,记者跟随张俊和所在的回访小组,深入吕梁见证了戒毒民警回访的感人一幕幕。
我愿被他们遗忘
出发前,记者见到张俊和时,他正在办公室准备着回访要带的资料,包括书籍《弟子规》、光盘《与死神共舞》、宣传册《家庭如何帮助戒毒》……
“虽然首次回访只有5天,但准备工作早早就开始了。”张俊和告诉记者,从3月底开始,他就和4名同事一起对回访对象进行逐个甄别。
从事戒毒工作20多年,张俊和见过太多的悲剧:有的因为复吸已经去世,有的因为复吸而犯罪入狱。
“不戒毒,只有死路一条,这也是我为什么抓住一切机会苦口婆心劝说每一名戒毒人员的原因,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啰嗦。”张俊和笑着说。
采访过程中,张俊和的微信一直响个不停。从写信、电话到如今的微信,媒介在变,不变的是张俊和对戒毒人员的关心与关注。
“张科长,说实话,我现在已经渐渐遗忘过去的一切,不愿回忆以前的生活,其中也包括戒毒所的生活。现在只要和毒沾边的人与事我早已断了联系,望您谅解。”张俊和让记者看了一名解戒人员给他发来的微信。
“这是一种委婉拒绝吧,我能理解。因为在这些人心里还有一个迈不过去的坎儿。”针对这样的回访对象,张俊和一般就送上祝福,“只要他们生活幸福,我愿退出他们的生活,我希望戒毒所能被他们永远遗忘。”
首站旗开得胜
回访小组选定的第一站是“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汾阳市。
这天上午11点,回访小组一行赶到汾阳市公安局。比回访小组先到的是6名回访对象。
“张科长”“丁科长”……见到熟悉的面孔,6名回访对象打着招呼从座位上起来和民警们握手、拥抱、寒暄。在他们阳光帅气的脸上,根本看不出他们曾经是那样不堪的“瘾君子”。
“为了更加高效快捷地支持戒毒所的工作,我把他们都请到了公安局,统一进行回访调查。现在咱们开始吧!”汾阳市公安局禁毒大队长杨剑锋笑着招呼道。
首先进行尿检。6名回访对象按照程序取尿检测。而此时的张俊和已经站在厕所门口焦急等待,直到6个尿检板放在他的面前。
“看到这两个杠杠了吗?尿检全部呈阴性,都正常。说明他们都戒断毒瘾了!”看到结果,张俊和紧张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
尿检结束,调查环节就轻松了许多。
“还记得你们刚入所的时候吗?”回访小组成员张君开玩笑地问道。
“哎,张队长,你就别提了,那时刚到所里,生理上还未戒断,整天发疯似地折腾你们,有一次还扯坏了你的衣服,真惭愧呀!这次知道你们要来回访,我高兴了好几天,谢谢你们呀!”从工厂匆匆赶来的回访人员马俊身上还穿着工服,羞愧又感激。
话匣打开,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聊着自己的过去,说着自己的现在,畅想着未来,一晃就到了12点半回访才结束。
实地回访话真情
中午吃完饭顾不得休息,回访小组在杨剑锋的带领下又投入实地回访中。
在杏花村集团旁的一个村里,民警先见到的是武海龙,他成功戒毒3年,目前经营着一家食品公司和一家小型酒厂,每年收益都在200万元以上。
“您真不知道我2015年刚出所后是什么样子!家徒四壁,一无所有!看着辛辛苦苦等了我两年的妻子,看看几乎陌生的孩子,想想临走时您告诉我的那些话,我决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男人,要肩负起赡养父母,抚养儿女的义务。”回忆往事,武海龙的眼眶有些湿润。
回家后,武海龙改掉所有恶习,从工厂小工做起。2016年,他抓住机会开了个小型食品厂,专门生产当地特产,2017年年底又开始筹备酒厂。
“从戒毒所出来后,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变得我都有些不认识他了。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有时候一天兼职3份工作。我怕他太辛苦,还一直劝他。说实话,刚开始我挺担心他复吸,半年后,看到他和以前的毒友完全断绝往来,我才放心了。”武海龙的妻子讲道。
告别武海龙,回访小组又见到了另外6名解戒人员,他们或在家族企业工作,或做生意,无一例外全部通过尿检。
夜幕降临,已是晚上8点。原以为当天回访结束,但张俊和告诉记者,有4名白天在外地刚刚赶回来的解戒人员正在宾馆等着接受回访调查。
依旧是亲人般的拥抱,依旧是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依旧是依依不舍的分别。这天回访结束后已是第二天凌晨一点。
回访一个不能少
第二天,回访小组到达孝义市。
上午10点开始,9名回访人员陆续接受尿检和回访。如同在汾阳一样,他们全部戒毒成功。然而,记者注意到张俊和时不时看看手机,打打电话,似乎在等着什么!
“我在等张阳。可是却联系不上他,不会出什么事吧?”张俊和透着一丝焦虑。
得知回访小组要来,张阳曾多次联系张俊和,表示一定要见。可是当回访小组来到孝义,却发现人联系不上了。
“张阳,我们到了孝义,有时间的话见个面,我们聊聊。”“张阳,在吗?你手机怎么一直关机?”从上午10点一直到下午4点,张俊和一直在微信里给张阳留言,但是毫无音讯。
“张科长,我刚下班,你在什么地方,我刚下班得从矿区往回走。”下午4时35分,张阳突然在微信里回复了。1个小时后,满头大汗的张阳赶到回访小组所在宾馆。
27岁的张阳是家中唯一男孩。父母的溺爱、青春期的叛逆、狐朋狗友的诱惑、妻子的无理取闹让他偏离了正常轨道,不幸染上毒瘾。2015年8月他被强制隔离戒毒。
入所后,张阳感觉天一下子塌了,父母谁来赡养?8个月大的孩子谁来抚养?1个月过去,噩耗再次传来,父亲因为他吸毒被强戒一气之下生命垂危。刚刚25岁的张阳终日以泪洗面。
在民警的开导下,张阳下定决心早日戒毒。2017年4月1日,因为表现突出,张阳提前4个月回到家中。
回家一个月后,以前的毒友要为他接风洗尘,当着他的面吸毒。
“你再这样,休怪我不客气!”他极力要从这个圈子中解脱,但是毒友却变本加厉,甚至将毒品放到他的嘴边,他一气之下把毒品扔到了窗外。“我绝不能复吸,成为毒品的俘奴,让我父母无法抬头做人。”就这样,张阳一次次摆脱毒品的诱惑。
如今的张阳除了在工厂上班,还和几个朋友开了一家饭店。忙起来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而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帮助父亲还债。
“张科长,我希望和您能成为永远的朋友,5年,10年,我希望您能见证我创造的戒毒奇迹。”晚上,张俊和收到张阳的这样一条微信。
(文中戒毒人员均为化名) (记者 马超 王志堂)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彭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