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节点,总有汇聚思想的伟力;时代的风口,更需勇立潮头的担当。
2019年,注定意义非凡。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性节点回望,绍兴每一步行稳致远的背后,都让人心潮澎湃。
奏响新时代强音,汇聚新征程伟力!这是凝心聚力的时代呼唤,这是再书华章的期许厚望。
过去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条主线,在市委坚强领导下,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奋力开创崭新局面,为绍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高举旗帜,主旋律更加昂扬
攻坚的时刻,呼唤思想引领;奋进的征程,更需步调协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更好服务大局?
一年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越大地上,学习新理论的热潮在涌动。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15场,先后就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奋斗历程、全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与媒体融合等举行绍兴论坛报告会8次。市级部门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开放式学习80余场次,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原文,深入悟原理。“乡村振兴与绍兴发展”第六届绍兴社科智库论坛、2019中国·绍兴“首届范蠡商业思想与企业家精神”论坛等多项活动亮点纷呈。
一本本理论书籍如约而至,一篇篇理论文章新鲜出炉,一场场理论讲座解疑释惑……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富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方法举措,让理论学习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党员群众中,领悟新思想的热情在升腾。
“学习强国”平台火了,读文章、看视频、答题目……全市95%以上的在职党员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迅速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指尖上的加油站”。各地各级宣讲员们很忙,全市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巡回讲、基层宣讲员广泛讲的“立体声”,让党的创新理论家喻户晓,让党的“好声音”唱响基层每个角落。
激荡爱国情怀,开展新实践的热忱在升华。
新闻战线紧扣时间节点,用融合传播、全媒表达,推出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爱国情、奋斗者”等系列报道,读者反响热烈;“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重返综合经济实力全国30强”等专题专栏,小切口见证大发展;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等重要节会活动及系列“绍兴周”报道传播海内外;《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短视频获“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大型征稿活动视频组一等奖……
生动翔实的新闻报道、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讴歌时代,激荡共鸣。
凝心聚力,改革动能更加强劲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催人奋进。
事实上,展示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标注改革开放的时代意义,正是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行动自觉。 上接第1版 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整合绍兴日报社、绍兴广播电视总台组建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积极探索市级媒体融合改革的“绍兴模式”。
这是一条直指痛点、刀刃向内的改革之路。融部门、融平台、融业务……一场凤凰涅槃式的新生,开启绍兴新闻事业发展新征程。新闻传媒中心组建后,部门数由49个精简到25个,采编发流程再造和融媒体中心建设持续推进。移动优先导向更加明晰,“越牛新闻”客户端内容不断丰富,装机量达到30余万。办台办报水平和经营业绩更是明显提升,绍兴新闻联播平均收视率6.37%,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绍兴在推进市级媒体改革发展上,目标明确、步子扎实、措施有力,报台网微端协调有序,融合传播效果初现。”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季星星在考察调研市新闻传媒中心融合工作后给予高度评价。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潮中,柯桥日报、诸暨日报、上虞日报相继完成回归地方转隶工作,全市区、县(市)融媒体中心挂牌实现全覆盖,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的功能充分发挥。
创新活力在交互中涌动,创业激情在裂变中迸发。“绍兴文史·百镇赋”大型系列报道获省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奖,新闻漫画作品《又一轮考核结束了》摘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名士乡·中国梦——今天,我们给您写封信”20组全媒体报道,总点击量达170万人次。
一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媒体革新和互联网传播趋势,守则如磐又与时俱进,把网上宣传引导和舆情应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打出网络综合治理“组合拳”,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正在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传承创新,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越城区灵芝街道的大树港居文化礼堂里,戏曲馆、农家书屋、大树港讲堂等特色区域,浸润浓浓的乡土文化。
“有了文化,乡村就有了灵魂。”大树港居委会党总支书记钱国良说。
到2019年底,全市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城市书房数量分别达到1094家、26家、19家和25家,广大群众有了自己心仪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的力量,更深沉而持久。一条浙东古运河,勾勒出绍兴千百年的历史文脉,承载着打造文化强市的夙愿和梦想。
2019年,以运河为主轴,绍兴文创大走廊的蓝图,在古越大地上铺展开来。以重塑城市文化体系为己任,我市对全市域的文化资源进行了一次梳理和重组,加快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示出绍兴特有的文化底蕴和自信。
以改革为动力,聚焦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乘势而上。去年初,我市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暨文创大走廊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全市各地纷纷出台文化产业激励政策,突出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平台的扶持,已累计兑现资金3555.75万元,全市2万余家各类文化产业单位成为赋能文化产业续旧图新的活力之源。
文化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依托文创大走廊,实施1000万元以上重点文化产业项目84个,总投资额近900亿元,当年实际完成投资141亿元,力求构筑一条国字号产业集聚、数字文化产业融合的复合生长带。去年的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总投资223.45亿元的12个项目现场签约。
彰形显韵,激荡文化之魂。去年,我市“一节一典礼一论坛”的规模、档次和影响力全面提升。祭祀大禹陵典礼公祭规模达5000人,为历年之最;兰亭书法节开幕式、“源流·时代”绍兴论坛得到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高度评价;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进一步巩固提升……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气韵精彩绽放。
扎根生活、抒怀人民、放歌时代的文艺精品创作日益丰富。5部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居全省第4位,新一轮80多个文艺作品的创作正在推进之中。
公共文化服务在普及中优化。绍兴博物馆、美术馆、民间博物馆、青藤书屋扩建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书圣故里、鲁迅故里、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等名人故居提升项目有序推进。去年,全市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3000余场。
繁荣兴盛的文化事业产业,为改革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
培根铸魂,时代风尚更加鲜明
一家到一千家要多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践告诉你:一年来,全市共建立区、县(市)实践中心5个,乡镇实践所69个,村实践站1002个。
一种风尚的培育难不难?“最美人物”等主题评选告诉你:“最美”由“盆景”变为“风景”再到“风尚”的背后,是常抓不懈的韧劲和久久为功的定力。
一座城市的气质从哪来?礼让斑马线、排队守秩序在全市的普及告诉你:平凡人的点滴善行折射出的,是社会文明的夺目光辉。
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一场久久为功的全民“马拉松”赛,让老百姓在创建过程中感受新风、得到实惠,是创建的宗旨。去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为民、靠民、惠民”理念,切实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深化三区融合共建,推动嵊州、新昌县级文明城市协同创建,全市域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的脚步驰而不息、锲而不舍,文明的因子正浸润着这座城市每个细胞。
说起“好人”,绍兴人倍感亲切而自豪。优秀传统文化在绍兴源远流长,积淀古越大地富而好德的独特气质,孕育绍兴人的“好人”底蕴。去年,我市出台身边好人推荐评议管理实施办法,举办绍兴好人榜发布仪式,编印发送《绍兴好人》系列书籍,建设好人广场、好人公园等72处,全市涌现出中国好人4例、浙江好人16例,数量居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各级各类群众参与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评选,成为遍布全市城乡的一道风景,孕育了“文明群像”,凝聚着“文明能量”。
精神薪火相传,力量生生不息。榜样引领,带动了我市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志愿服务从搞活动变为制度化、常态化,爱心行为不再流于一时一地,而是扎下根来、枝繁叶茂。全年组织雷锋广场活动22场,直接服务群众1万多人次。80多个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个人、项目和社区获优秀志愿服务“四个最佳”,“枫桥义警”志愿服务项目荣获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文明向善之风劲吹广袤农村。家风家训“上厅堂、挂门楣”;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写进“村规民约”……持续深化的乡风文明提升行动,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农村精神文明的升华,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年开新篇,击鼓又催征。我市将以更大的担当和魄力,推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凝聚起全市上下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作者:记者 徐晶锦
编辑:黄靖芳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