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身上,有军人的刚强坚毅,有北京海淀法院人的永不言弃,他们用自己过硬的本领素质、忠实的责任担当、浓厚的家国情怀,助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盛典,为祖国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阅兵结束,他们凯旋归来。
他们是薛博文、刘圣榆,分别担任领导指挥方队和院校科研方队的教练员。
1 逐梦起航
2013年,对薛博文和刘圣榆来说,是可以载入他们“生命史册”的一年。这一年,他们褪去稚气,告别叛逆,迎来了十八岁成人礼;这一年,他们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开始了一段新的旅途。两个从小就崇拜军人立志要当兵的年轻人,因“同一个梦想”,走进了“同一个世界”——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
说起三军仪仗队,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帅!第二反应:天安门升国旗的!曾经“不明真相”的刘圣榆也是这么想的,在听说仪仗队训练“两年流汗近1吨,一年军靴坏7双”时,心里甚至有那么一点期待:能在天安门前踢上腿,这都不算什么!“后来才知道,执行天安门升旗任务的,是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不是仪仗队。”刘圣榆笑着说到。
尽管做足了要吃苦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入伍开始训练时,两人还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我以为,我们的训练会和电影电视剧一样,长跑拉练、打靶射击,但实际上,我们主要训练的就两项,站和走,军姿一站就好几个小时,踢正步踢到双腿麻木怀疑人生。”薛博文说。
那是一段挥汗如雨、激情燃烧的岁月,很多战士训练不久就出现了不适反应,膝盖受损双腿不能弯曲,脚脖子肿到和小腿一样粗,比起来这些,脚底起泡都排不上号。“但身边的战友没有任何一个因为身体上的不适放弃,我们一起咬牙扛了过来。”
这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在这里,他们逐渐适应了高强度的训练,习惯了“冬不加棉夏不穿单”、一年四季不换装的日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三军仪仗队战士。
2 踏浪而行
2015年9月3日,刘圣榆实现了他的第一个愿望:在天安门前接受主席和人民的检阅;之后,他又参加了俄罗斯红场阅兵。
2017年,刘圣榆参加了朱日和阅兵。这一次,他有了更为光荣神圣的任务——升旗。沙场点兵,万众瞩目,为了保证国旗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能正常升起,刘圣榆开始了艰苦的“展旗”训练。为了让“展旗”的动作洒脱有力,他每天都要拿哑铃练展臂,到后来手臂肿胀,吃饭时拿不起筷子,连止疼药都失去了作用。
“其实在手抬不起来不能正常训练时,想过放弃,我一个人躲在帐篷后面的小山丘上想了很久,鼓起勇气去和领导汇报,得到的回复是: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换人。退路被堵死,只能咬牙往前冲。为了适应风向变化,我还练了左手展旗,到后来两只胳膊都抬不起来了。不过,看到五星国旗在我手中高高飘起那一刻,所有的苦和累都值得了。”
在刘圣榆为梦想拼命训练时,薛博文正忙着执行各种重大任务,APEC峰会,博鳌论坛,都有他的身影。2016年,薛博文来到了教导队,过上了他曾经想象中的军旅生活。由于训练内容相差甚远,需要重新适应,已经当兵三年的薛博文第一次中暑了。
“和各个军种的战士在一起,我的短板非常明显,体能不行,跑不快。”为了弥补不足,他坚持穿30斤的沙袋背心长跑,每天5-7公里,风雨无阻。终于在最后的一次考核中跑了第三名,这是他个人的最好成绩,也是所有仪仗队战士的最好成绩。
2018年1月1日,两个小伙子终于如愿以偿,成了“天安门前升国旗的”。从这一天起,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成为历史,解放军仪仗队崭新亮相。
“那天,我们不到凌晨四点就开始准备了,一月的北京,天寒地冻,路面容易打滑,为了保证任务顺利完成,我们下足了力气,做足了功课,但看到天安门广场上的数以万计的群众时,还是感到了压力。”压力就是动力,他们和战友一起,踏着整齐的步伐,走上金水桥,穿过长安街,升起了2018年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3 再上征程
也是2018年,已经服役5年的薛博文和刘圣榆,决定退役。来到北京市海淀法院,军装换警服,身份转变,但初心不改。极强适应能力的两人,迅速熟悉了新的环境,投入了新的工作。
然而一个意外来电,让他们心中波澜再起——原部队通知他们参加今年的国庆阅兵任务,担任方队教练员,3月份中旬报到。
“接到通知的时候,感觉全身的血液瞬间沸腾,没想到在退役之后,我们还能有机会执行阅兵任务,用这样的方式,为祖国母亲庆生,想想就激动。”两人第一时间向院领导汇报,并得到了大力支持。带着“全村人的希望”,薛博文和刘圣榆再次踏上了征程。这一次,等待他们的是全新的考验。
“看到领导指挥方队这个名字的时候,曾想过我要训练的是领导,但万万没想到,分给我的是将军排面,清一色的将军,最大的59岁,最小的54岁。那一刻,我内心是崩溃的——我一个小兵,该怎么训一排将军?”令薛博文没想到的是,领导们没架子、不说苦,还时不时主动要求加练,他居然很快就适应了。
苦练加巧练,是薛博文的训练方法,“训练时,我找了战友,帮忙计算摆头角度,自己反复练习体会,最后找到了用鼻尖瞬间定位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院校科研方队,传说中的“学霸方队”,顾名思义,这个方队的队员来自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特长是“搞学术”,至于站军姿走方阵,那是从来没有过的。怎么样让这支基本功基本为零的队伍在短时间内走出专业水准,成为摆在刘圣榆面前的难题。“我总结自己训练时的经验,再根据他们的个人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和阶段性目标。大家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最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看着自己的方队阔步走过天安门时,平日里流血不流泪的两人第一次红了眼眶,他们说,这比自己亲自上阵还激动、还振奋。
“这7个月,忐忑不安过,彷徨郁闷过,但每每想到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身后,有支持我们的领导、鼓励我们的同事,关心我们的家人,就有了坚持的动力。我们把海法精神带到了阅兵场,也会把阅兵精神带回海淀法院,带到我们的工作中。未来,我们准备好了!”
来源:京法网事 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付静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