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平安资讯平安要闻平安高层热点观察他山之石平安文化以案说法平安警醒
平安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文化

为何听完三位魔都女法官自述,很想给法院投简历?

发布于:2018-5-22 19:34:00  浏览:1479次
  法官这个职业,总让人在敬畏之余有点距离感。尤其是女法官,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高冷严肃的代表。今天,3位上海女法官,将用她们各具风格的故事,带你重新定义真实、可爱、专业的法院人。
  李 岳:用脚步丈量理想的距离
  闵行法院——李 岳
  SLOGAN:
  志无休者,虽难必易;
  行不止者,虽远必臻。
  沈阳到上海:2107公里
  我出生在辽宁沈阳,是一座大开大合的城市。夏有凉风,秋有澄空,冬有霁雪,唯有春天稍纵即逝,特别是融雪时特有的冷,总让人误以为是冬天泥泞的尾巴。那个时候,时光总是望不到头的,甚至懵懂到不会抬头望一望时光。我并没有预感到自己很快会与故乡作别,学习、学习、学习占据了绝大部分时光,但我相信,自己性格中的要强,甚至有一点逞强,都是这片土地所赋予的底色。像基因一样准确,但有时并不作显性的表达。
  1994年,小学毕业那年,父亲应征特招入伍,我们举家迁往上海。当年沈阳到上海的特快29小时,普快36小时,实在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一下火车,湿润扑面而来,周围是陌生又圆和的口音。那时的上海尚未被称作魔都,或者说,魔都这个旧时的称谓还没有重新流行起来。她五光十色,但并不光怪陆离。在上海安家,扎根,住进部队大院,清晨伴着起床号醒来,夜里伴着熄灯号睡去。时间,重又流动起来。
  文学到法学:一座城市对角线的距离
  转学同济中学,保送杨浦高级中学,保送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三所学校以五角场为圆心,划了个半径不到10分钟的圆圈。初到上海的10年,就在这10分钟的圆圈里兜兜转转地度过了。
  大学就读的文科基地班,全称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班。主修课程从诗骚李杜到明清小说,从中外通史到历史地理,从两希文明到马克思主义,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经纬。业余时间,我开始做校报《复旦青年》的编辑、副主编,主持副刊的编辑工作。说是副主编,做的基本上是约稿、催稿、校清样、出菲林的体力活。
  2004年,我决定报考法学专业研究生,回炉重造。2005年,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成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在民商法逻辑严密、结构清晰的知识体系中,终于找到一种思维确定性的栖居。
  从五角场到东川路,地铁还没有贯通。最方便的交通方式是坐复旦的校车,从邯郸校区到枫林校区,再换交大的校车,从徐汇校区到闵行校区。这段路程,就像从人文学科迁徙到法学专业的过程一样曲折。
  读研期间,常常苦于法学基础的先天不足。幸得韩长印教授、其木提副教授几位恩师授业传道,引路前行,方得初窥门径,渐有所得。学业的进境就像年轮的生长,进一寸有一寸的印记,历历可见。毕业时,获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让我多了一些继续以法律为职业的勇气。
  书记员到法官:找一盏灯的时间
  2008年,我初到闵行法院,被分配到民五庭(房地产审判庭)任书记员。当时归档的最后一步是在卷宗的装订线上贴封纸。我一直特别喜欢这个步骤,或说是仪式。窄窄一条封纸,被薄薄一层浆糊浸得透明,附于装订线上,慢慢风干,这意味着一审程序最终尘埃落定。裁判可以被评价,甚至可能被改变,但形成裁判的过程,已经永远凝固在时空之中,不为所动。它告诫我,对它所封存的一切,当慎之又慎。
  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坐得住”中,我学习着做一名法官的形与神。
  2011年,我调入行政庭任助理审判员。2015年,以试点法院首批法官入额遴选第一名的成绩入额,调入审监庭任审判员。每次都是新的部门、新的审判领域,但事后观来,这样的调动往往是能力和岗位匹配的最优解,自己只是囿于“身在此山中”的局限,不能理解其中的良苦用心。
  行政案件和审监案件有一些共通的特点,比如案子“难搞”,当事人“难缠”。随着办案日久,除了正式开庭,我坚持跟每一位当事人坐下来聊一聊,我慢慢理解,那些看起来“难缠”的当事人,其实是将小半辈子的悲喜都“缠”进了案子,希望法律能为他们开解。
  一对老夫妻拿着9000元现金来履行调解协议时说:“李法官,案子是我们老两口搞出来的,实在不敢跟子女开口,怕他们埋怨。这9000块是事先问几个老姐妹借了一点,我们凑了一点,一时真拿不出更多了,给你添了不少麻烦。”
  这对老夫妻背影已经有些佝偻,我知道,他们还在为80多岁的失智老母亲如何养老而发愁,他们总想自己多做一点,不要给子女添忧。分别时,老先生说:“我们这辈子苦惯了,不过风物长宜放眼量,你说是不是啊,姑娘。”
  “结合工作,谈谈何谓公平正义。”入额遴选面试时,主考官发问。
  “博登海默说,法律是一个带有许多大厅、房间、凹角、拐角的大厦,在同一时间里想用一盏探照灯照亮每一间房间、凹角和拐角是极为困难的。身为法官,要找到自己的那盏灯,同时,也要躬下身去,尽力去照亮所有角落。”
  改革到改革:永远在路上
  上海是全国司法体制改革首批试点省市,闵行法院是上海四家先行试点法院之一,是“试点中的试点”。2014年6月,院司改办成立,我是其中一员。从此,与司法改革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近4年来,我全程参与了闵行法院、全市法院首批法官入额遴选工作,并借调最高法院政治部,作为唯一一名基层法院干警参与了最高法院首批法官入额遴选工作。有幸作为司法改革团队的一份子,在第一线见证了改革的发令枪响和总攻号响。
  近4年来,在领导的带领下,我参与了高院关于加强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机制建设、服务保障上海法治环境建设等规范性文件的起草;负责过闵行法院法官入额遴选、司法绩效考核、案件繁简分流、审判流程管理、司法责任追究等十余份改革文件的执笔;完成七十余项数据测算;拟写三百余份文稿;具体负责闵行法院司法绩效考核智能平台和审判团队贡献度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开发。
  时光倒回到2014年,高院邹碧华副院长在不同场合多次演示了员额测算的PPT。现在想来,所有的会议都是为了“布道”——让年轻法官“就地卧倒”的入额路径行不通,上海法院一定要率先走出一条能力导向、结构优化的改革之路。这条路日拱一卒,日进一寸,终于成为一种路径,一种共识,一种原则。
  身为一名年轻的入额法官,我倍加珍视这份荣誉和责任,因为我知道,改革路上,始终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在法院工作的10年,还有很多值得记取的瞬间。作为PLUS演说会首位演讲者结结巴巴地开讲、作为庭前独角兽的首位小编完成创刊词和首日封的推送、作为“智慧法院青年说”的主讲人之一首次登上全市法院院长培训班的讲台……那些瞬间,终将逆着时光,凝成回忆。
  而时代仍在前行,我们的脚步终不停歇。
  徐 玮:12年后的我是怎样
  海事法院——徐 玮
  SLOGAN:
  做一名国际化的中国海事法官
  1999年,我说,十二年后,完成学业。
  从小到大,在学习这件事上,还真没怎么让人操心。高中时,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做习题。为什么要早起而不晚睡?因为当时住校,学校有规定,晚上9:30宿舍熄灯,所有人必须上床睡觉。本想在走廊、厕所打游击,怎奈宿管老师锲而不舍地展开地毯式搜查,只好调整作息,改做“早起的鸟儿”。这样的状态持续了高一、高二整整两个学年。
  后来进入复旦大学法学院,导师潘伟杰曾问全班同学:“你们凭什么考上复旦?因为比同龄人聪明?”“当然不是,因为你们比同龄人更勤奋!”
  高中学习经历让“认真”与“勤奋”变成习惯。
  高三开始,不再早起做题。某天熄灯后,我和宿舍同学鼓着勇气找到舍监,双方就隔着大铁门“对话”:
  “准时熄灯就寝是为了保护你们身体!”
  “但早起在走廊上做题,反而容易感冒,对视力也有损伤,也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
  “规定本意是好的,可是高三是特殊时期,我们希望延后熄灯时间,也是为了多学习,提高成绩,为学校争光!”
  “但是规定在那里,怎么可以延后熄灯时间?”
  “那能不能专门开一间高三学生的学习室?学习室延后熄灯?”
  学校果然很快腾出一间宿舍作为学习室,并且通宵亮灯,方便高三学生出入学习!
  面对具体问题,如何在规则框架下最大限度保障各方权益?我觉得处理起来既充满挑战,又非常有趣,暗自心仪起法学专业。
  2009年,我取得了法学硕士学位。
  1999年,我说,十二年后,我应该在国外,或者已经走过一遍,目的地美国或西欧。
  2008年,我提着两大箱子行李站在浦东机场安检通道前,这是第一次出远门,要去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当时我主修国际经济法,去美国读书正是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
  初到美国法学院,最不适应的还是学习方法。美国老师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大量材料,或课前提交反馈文章,或课上点名回答问题。一门课百来页的阅读量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周三门课几百页的阅读量!还得确保读懂有思考!遥想当年刚上Mark Roe的公司治理,阅读材料上的字我都认识,可连在一起就是不明白,而同学的论文作业,有的已被教授列为优秀观点或作为优秀论文。差距很大,很着急啊!可是光着急有什么用?!老老实实蹲在宿舍里读材料,泡在图书馆里读材料呗。慢慢地,教授认可了我的一些论文观点。到了期末,我的文章被列为优秀论文啦!
  而在美国读书期间,最大感触就是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美国当时正值次贷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平稳与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成长成才机遇,不少同学流露出羡慕之情。周围人待我都非常热情友好,听个讲座都会因为自己的中国面孔而有陌生人跑来与我交流。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同声音。某次国际金融课上,有人诋毁中国政府操控市场。平时深藏于心的爱国之情一下子爆发!课堂上的中国学生立马联合反击,有理有据、不卑不亢!
  1999年,我说,在中国,才能才可以发挥。
  2009年7月13日,我进入上海海事法院工作。说起与法院的缘分,绕不开本科时去二中院旁听庭审的经历,庭审结束后,书记员和当事人都走了,黑漆漆的法庭里只剩我一人!我紧张又兴奋地走上审判席,轻轻地、只是轻轻地敲了一下放在桌上的法槌!真是太喜欢做法官的感觉了!
  初入法院,伴随而来的可不只兴奋与新鲜。在立案庭负责输入案件信息、寄送ems材料,却不知如何填写快递单,还忘了撕下寄件人存根;庭审记录时,当事人语速贼快,打字速度跟不上,庭后只得眼睁睁看着律师在笔录上补,那感觉真糟糕。2009年7月16日,我在日记里写道,“第一周正式上班。有早就预料到的,有没预料到的。不变的是认真和用心。”
  于是,一有空就练打字。2009年12月1日的日记中自我肯定:“貌似指法熟练了”。工作中再用心一些,原来就算是看似简单的立案信息输入,通过翻阅卷宗,也可了解同类案件的审理要件。
  常规工作应对自如,便有闲暇来思忖做海事法官有何不同?答案来的真快。2010年4月14日,在连云港派出法庭工作时,一起共同海损案件中,当事人申请对希腊籍货轮随船29项文件进行证据保全。第一次登船不期而至。到了船边,戴上手套,男法官一前一后“保护”我,大家逐一登梯上船,我心里既紧张又兴奋。登上船,由船员领路,坐着小小的电梯,穿梭在狭窄的走道。后来自己做了法官,还上过其他船,大都一头钻进甲板下,由老轨带着看这看那调查事实,与宽敞明亮的船舱没有半毛钱关系,有的只是逼仄空间内,各式机器低鸣协奏。重油怎么消耗、防污漆如何工作……海事案件专业性强,工作中总能不间断学习船舶、航运等知识,算是做海事法官积累经验的“孳息”了。
  进入船长室,外籍船长接待了我们。一看我们拿出文件材料,船长本能地警觉起来,显出不配合的神态。没关系!庭长早就安排我向船长翻译法院裁定书内容,并就船长的疑问逐一解答。最终船长表态全力配合法院工作,并在两天内向法庭提交了申请保全的全部证据材料或材料去向声明。作为一名新进人员,能通过翻译,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也让我成就感满满!
  海事审判涉外程度高,在之后的工作中也遇到过以色列、韩国、巴西等国的当事人,法官直接向他们释明中国司法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既有利于案件事实的调查及审理,也可以增强外籍当事人对于中国司法的信任感。当然,我也非常有幸能够参与各类外事交流、接待活动,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法官、教授及专业人士交流中国海事司法发展情况。再后来,组建了青年法官翻译员团队,通过翻译这座桥梁,我们将域外司法经验介绍进中国,将中国司法发展声音传播到国际社会。
  1999年,我说,太美妙了。
  2011年,作为初任法官开始办案,如同小马过河,审理案件的个中滋味,通过当时写的“打球与办案”可见一斑:
  一看新手打球,冲劲有余,沉稳不足。往往还没来得及对来球线路、落点、旋转分析透彻就立马出手接球。新手办案可不也这样!急于结案,一听说双方都有调解意向,还不了解当事人真实意图便立马着手开展调解;一发现有事实不清楚的地方,也不管与案件是否有直接关系,就赶紧联系当事人问这问那。力气下得大,效果未必好,因为没有摸准、把稳办案节奏,不仅让自己没有充分时间研究工作方案,还可能错过化解纠纷的最佳时机。
  二看新手打球,想法很多,抉择很难。新手接球刹那,种种回球选择涌上心头,犹豫盘算间,要么错失良机,要么仓促出手。新手办案可不也这样!面前的案件,这样处理,符合法律规定,那样处理,也与法不悖,哪条路径才是化解纠纷的最优路径?反复思考、掂量法律规定、历史发展、商业习惯、社会利益的过程中,审理天数一天天地增加,不仅影响了审判效率,还可能因为临近审限仓促判决而影响审判质量。
  三看新手打球,意识不错,火候不到。有的回球思路很好,怎奈手法生疏,无法打到预想的落点。新手办案可不也这样!学习模仿老法官的方法接待当事人,怎奈只学其形,未得精髓,非但显不出待人接物之老道,还可能给人造作之感。遇上当事人多提几个反问、多说几个质疑,就自乱阵脚、心怯立现,难以做到以法示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反观高手打球,节奏有急有缓,回球果敢坚决,打法熟练精准。上前一问,如何练就?唯有十数年的苦练。要问可有捷径?笑答,‘非一日之功,没有捷径’。细想之下,恍然大悟:要从新手法官成长为资深法官可不也这样!一要多看,研读典型案例,熟悉各类案件的审理要点和法律适用;二要多听,观察老法官如何与当事人沟通,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三要多思,通过思考、感悟,将所见所闻内化为自身功夫;四要多练,所谓实践出真知,唯有在办案过程中才能体会得失,也唯有通过踏实办案才能日渐积累经验,逐步成长成熟。”
  现在的自己还是一名青年法官,对自己“多看、多听、多思、多练”的要求一直未变。1999年的我,希望未来的自己以美妙的心态来经历美妙的人生。看自己当下的工作生活:帮助当事人解决纠纷很有成就感,研究弄通某个法律问题很有满足感,跟上信息化发展步伐get新技能,并让庭审越来越科技化很有获得感,翻译出一篇篇通俗易懂的作品很有自豪感……不仅如此,领导师长的指导、关心与信任,同事朋友的互相帮助与共同努力,让我也更觉充满力量,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生活。
  赵琛琛: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长宁法院——赵琛琛
  SLOGAN:
  专注不止一天
  法官不止一面
  儿时印象:法官是自律的精神
  我的母亲是洛阳市中院的一名普通法官。我很小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在玩积木玩具车,我在玩妈妈的法徽和大盖帽。我开始认字的时候,家里的民法通则是我最看不懂的书籍。我上学的时候,下课了都会去妈妈的单位,帮书记员姐姐一起剪装订线、涂浆糊。
  那个时候的我,总是会问母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法官?要读很多很多书吗?她说,想要成为法官,比专业更重要的是自律。如果你以后真的想要成为法官,不如先学会做一个自律的人。
  于是,我开始了旁人眼中“枯燥无趣”的求学时光:别人做了一半放弃的题目我一定要坚持做完,做错的题目我会反反复复练习直到下次不再出错。后来妈妈告诉我,其实我读书的时候,他们觉得非常省心,因为我已经有了学习的自觉性,这是比我能考多少分、拿多少奖更让他们欣慰的地方。
  再后来,我顺利的考入法学院校,顺利的考取硕士,一次性通过司法考试,在知名的中资、外资律所均有实习,还没有毕业就已经拿到了国企法务的OFFER,但最终我还是怀揣着儿时的“法官梦”选择了法院。我的导师罗培新老师在知道了我最终选择进入法院时,非常欣喜,送了我一本关于法学思维的书,并且题字说“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
  初来乍到:法官是学会不平庸
  2011年9月,我正式成为商事庭的一名书记员。为了让自己快速适应书记员工作,我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一遇到不会做的事项就抱着本子找老书记员取经,然后学完之后会认真的记下来,有空的时候就去翻看。我还发现记下来以后,更容易帮助总结出一些提高效率的小技巧。
  就在我刚刚对书记员工作驾轻就熟而自我满足的时候,时任长宁法院院长的邹碧华院长找我谈心。他很认真的跟我说“要成为一名法官仅仅做好书记员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会观察、能思考。你的文字能力很优秀,你应该多培养自己调研方面的能力,不要怕吃苦,你要怕的是平庸化。”
  于是,我开始悉心观察接触的每一起案件中的法律问题,开始认真思考司法实践中的难点,3年时间撰写了80余篇业务信息,也写出了不少获高院转发的专报简报,论文也连续三年在上海法院学术讨论会获奖。
  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样的环境下我应该很容易实现自己的法官梦,其实我的第一次尝试就以失败告终。
  磨砺成长:法官是懂得积累的沉淀
  2014年,我参加了初任法官的遴选。然后,我失败了。
  我突然开始陷入一种迷茫和挫败的情绪之中,我甚至对自己的努力有了怀疑。母亲没有特别去安慰我,反而跟我讲了她的经历。她说,她是在做了8年书记员以后才成为一名法官,但这8年让她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了别人是如何审理案件、如何处理问题的。母亲说“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突然明白,任何岗位、任何经历终有一天会成为人生的垫脚石。
  于是,我不再纠结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名法官,我也欣然接受每一次岗位变动,从书记员到内勤,从内勤到法官助理,从业务庭到研究室,无论在任何岗位,我都会用心去积累这个阶段的收获。在担任书记员期间,我跟遍了商事庭所有的法官,了解了每个法官的工作方法。在担任内勤期间,我的思维角度从具体案件转变到对全庭事务的处理、对类案宏观的分析,参与编写了颇具影响的“融资类纠纷案件系列白皮书”。在担任法官助理期间,我逐步培养法官思维,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法官助理业绩始终保持全庭第一,撰写案例先后获得上海法院精品案例、上海法院商事审判十大案例,多篇案例在《人民司法》、《上海审判实践》发表。
  寻找突破:法官是更丰富的灵魂
  入额宣誓结束之后,身边的小伙伴纷纷发来贺电,都问我是不是瞬间有了一种尊荣感。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还是那个相信积累的自己,也依然爱吃爱玩爱臭美,还是爱研究美妆护肤,还是会嫌弃制服不好看,还是会在开庭前对着镜子臭美。如果真的说有什么不一样,可能是那次外调。
  那天我去外调,接待我的人看过我的工作证之后对我说“我认识你,我听过你的演讲,我还是庭前独角兽的粉丝。我觉得你跟印象中的法官不一样,你感觉亲切很多。”这次外调格外顺利,我还成功的拉来了这个部门的“信息共享”,但是给我带来便利的并不是我的法官身份,而是那个更鲜活真实的自己。
  是的,我不仅仅是一名法官,我还是PLUS演说会的人气讲者,是热门公众号“庭前独角兽”的编辑和业余作者。我坚信我们的专业性需要用更丰富的角度来展示,于是我走进PLUS演说会,聊“法官的信任感从何而来”,我参与公众号“庭前独角兽”的编辑,不仅仅是因为想要回报当初邹院长的那句“学会不平庸”,更重要的是希望用更“接地气”的表达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中最真实、最丰富的一面。
  身边不少人在看过我的演说或主持后,都打趣说你要成为魔都最美女法官了,其实,我并不想成为什么“最美女法官”,如果真的要说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法官,作为全市首家互联网审判庭的法官,我更希望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感的法官”,不仅仅能公正裁决,更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这个城市每一次创新发展保驾护航,向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传递一种法治情怀,让法律不再只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为每个人可以安心奋斗的强大依靠。



来源:“法影斑斓”微信公号  责任编辑:王淑静
关于我们  |  组织结构

版权所有:平安绍兴新闻网Copyright2014
号电话:0575-8516 2227、0575-8515 4422、0575-8517 8202
地址:绍兴市凤林西路300号
广告代理合作单位:绍兴市蓝剑传播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023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13012563号 本站设计:耳東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