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份工作,可对于当事人而言,就是一辈子,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
从首都载誉归来后,张飚很快投身火热的生活。就连接受兵团权威媒体胡杨网记者采访,也是趁着忙家务的间隙、家人休息的空档。
有激情,有热情,有温度,由此可见一斑。
12月18日,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张飚和其他获奖人员一起,受到了规格极高的“礼遇”。
透过现场直播的实况视频,100名“改革先锋”向世人微笑致意。工作人员介绍张飙时,这样评价他: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模范检察官”。
1时代·英雄
1980年,改革开放大幕刚拉开不久,张飚结束6年军旅生涯,进入石河子市人民检察院工作。
“当时,我对检察工作几乎不了解,业务不熟悉,知识欠缺,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张飚坦言,“这对我来说是挑战,压力很大。”
白天工作,晚上“夜校”,下课回家接着学,早上6点起来背诵法律知识……“进了检察院这个门,我就不能再当‘门外汉’”,张飚说,“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就这样,边工作边学习,经过8年积累,张飚把自己的知识层次从“初中”跃升至“本科”。原来对专业工作一无所知,到后来处理检察事务得心应手,张飚跟“过去的自己”较劲,他赢了。
即使获得了最高荣誉,他依旧本色不改。接受记者采访时,张飚说,“真没想到,我能获得这项荣誉,我只是做了一名检察员该做的事啊。感谢党和国家的信任,我一定会尽自己所能,继续守护正义、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时代造就了英雄,英雄更为时代增辉。改革开放40周年,张飚的32年检察官工作经历刚好与之重叠。控告申诉、法纪检察、监所检察……岗位有变,初心不改,张飚“实证”出了实绩。
2艰难·现实
2007年7月,正在第八师石河子监狱服刑的张高平向张飚哭诉,“张检察官,你一定要帮我,我真是被冤枉的,我一定要洗清自己的清白。我的这个申诉如果不成功,就是15年刑满释放后我继续要申诉。我要坚持到底,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
张高平就是几年后轰动全国的“浙江叔侄案”主角之一。从浙江转监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监狱服刑后,他的申诉从未中断。
这引起了张飚的警觉和注意,他决定帮助张高平叔侄申诉,“我当时没想到自己会遇到多少挫折,想起张高平绝望中又带着希冀的眼神,只有坚持。”
然而,作为一起跨省、跨界的重大命案,时间又过去了好些年,申诉之路远比张飚想象得困难。好在坚持不放弃,笃定迎来转机。
2013年3月26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撤销了原审判决,宣告张高平、张辉叔侄无罪。
这一结果令已经退休的张飚激动不已,艰辛、努力、汗水,都没白费。被誉为““冤案平反的幕后英雄”,被评为“全国模范检察官”,但张飚依然风轻云淡——
“随着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逐步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推进到位,冤假错案必将大大减少。”这是他的心愿,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3审慎·克制
退休之后的张飚,没有闲下来,反而更忙了。一方面,发挥余热,学习思考、普法讲座、法律援助;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的来信来访不断,他都认真对待。
两年前,一名来自内地某省份的中年妇女找到他,讲述弟弟的遭遇。张飚内心的炙热与审慎的态度融合在了一起,了解情况、分析案情、有限介入、克制帮扶……在这一过程中,既体现了检察官的理性,又饱含道义上的同情,更重要的是,给这名妇女带来了希望——当地重审案件,真正的犯罪分子得到了严惩。
退休不褪色。张飚退休之后“忙”“累”的常态没有改变,他还给自己定下了“规矩”——手机号码不能换。
“手机号不能换,还会有人找我。我来自人民群众,更懂得他们渴望公平公正的心情。我退休了,精力有限,既然群众信任我,我就尽可能帮助他们。”
张飚一直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对检察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份工作,可对于当事人而言,就是一辈子,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所以我们千万要谨慎再谨慎,用好手中的权利,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