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个“世界读书日”已经过去,你的阅读之旅还在继续吗?
对许多法律人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在不少政法单位,“读书日”已经变为“读书月”,甚至读书活动早已贯穿全年,阅读逐渐被培育为一种习惯。然而,一方面,在传统图书市场,各类图书层出不穷,让人常有应接不暇之感,另一方面,在新技术的影响下,电子书、手机阅读也似乎对纸质阅读造成了某种冲击,那么,法律人偏爱什么书?怎样读书?本期,资深法律出版人士、书评人以及读书活动的组织、参与者描摹出了法律人的阅读世界,同时,热爱读书的法律人也分享了他们的阅读故事。从中,我们可以一窥法律人的读书选择。
阅读提升了法律人理解世界的能力。也正因为此,在为法律人推荐阅读时,曾健不仅仅会推荐与法律关系密切的书籍,同时还会推荐历史、哲学、小说等作品
在一间摆放着书架的屋子里,公安局局长赵东来走到围坐的人群中,读了一首法国诗人缪赛的《雏菊》。这首充满柔情的诗歌,与赵东来的硬朗形象反差极大,与他同来的女检察官陆亦可评价道:“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这是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的一个片段。电视剧里,尽管笑称赵东来的朗读令人肉麻,但陆亦可还是有所触动,决定加入赵东来所在的读书会。
现实中,这样的读书会渐成风潮,陆续出现在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许多政法单位。
读书会成为“标配”
今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部署在全国各级法院普遍开展“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法治信仰”全员读书活动,倡议“在紧张工作之余,让我们少一些交际应酬,少一些上网刷屏,挤出时间拿起书本,静下心来沐浴书香……”
对于一些法院来说,这样的读书活动早已在进行中,读书会成为了法院文化创建的“标配”。
2015年,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成立了读书会。成立之初,读书活动相对松散,爱读书的法官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聚在图书馆交流心得体会。到了今年,读书活动更有针对性,一般是指定阅读书目后,过段时间再进行正式的读书分享。
天心区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审判长廖龙芝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对于这样的读书活动,法官们的响应很是积极。平日里,在微信群中,他们也会互相推荐好书。
廖龙芝推荐过《平凡的世界》《制度经济学》《中国哲学简史》等。她认为,读专业的法律书籍非常重要,有助于提升专业素质,从而与时俱进地办好案件,读书更是自我升华的过程,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加通透。她举例道:“比如,读《平凡的世界》,书中人物的奋斗精神能够鼓舞自己,优美的文字也能让人精神愉悦。”
领导和同事们推荐的好书,让廖龙芝受益良多。比如,天心区法院院长谭剑辉推荐过一本《思维导图》,并附上了自己的推荐理由:办案需要逻辑性思维,也需要发散性思维……“一看就知道是仔细读过书后作出的推荐,很负责,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分享他的观点。”廖龙芝说道。
沉静带来的进步
在天心区法院,虽然工作繁忙,但阅读已经成为了法官们的习惯。对廖龙芝而言,上下班路上、出差途中,这些时间都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进行阅读。相比电子书,她钟情于纸质阅读。不过,在周围同事中,也有不少电子书阅读的支持者。
也是在2015年,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民警徐春燕创建了“全民悦读——警察书屋”微信群,由此在网络世界里为民警构建了一个读书交流平台。此前,全国公安机关“警察书屋”建设工作拉开帷幕,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在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及人数较多的基层单位按照规范化标准无偿分批援建1360个“警察书屋”,配置价值约7000万元的图书。
徐春燕介绍说,如今,微信群里共有两百余人,“不为热闹,只为沉静下来的进步”。尽管第22个“世界读书日”已经过去,但微信群发起的读书活动基本保持着每周一次的频率。“可以切实感受到,警察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从以前的极少读书,发展到现在的线上交流、线下品读。相比一些微信群里无节制的调侃、‘灌水’,在这个群,很多民警有了切实的精神收获。”
据徐春燕观察,不少警察喜爱史实类、散文体读物。“这和警察工作之余减压的要求似乎不谋而合,可以窥见一种心理需求。”她认为,读书一方面能够丰富警营文化,另一方面也给予民警放飞心灵的减压机会。不过,在读书交流时,大家往往不自觉地把书中内容引申到警务工作上来,她说。
徐春燕自然也是爱好读书的人。由于上下班需要花费数小时,地铁成了她主要的阅读空间。手捧一卷书,比握着手机来得更让她踏实、轻松。
读书氛围有喜有忧
在许多法律人为读书活动的兴起感到欢欣的同时,也有人对当下的读书氛围表达出某种忧虑。
“我感觉,出版业表面上欣欣向荣,但读书的氛围变差了,读者和出版界互相迎合,好书越来越稀缺。社交网络的泛滥更是挤占了大量本该用于阅读的时光。”《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副编审陈夏红如是说。数年前,他活跃在书评界,经常推荐法律类的书籍。现在,他依旧买书、读书,但几乎不写书评,因为“书评圈良莠不齐,纯粹的书评越来越罕见,也很少有人通过看书评来选书了”。另一方面,书评写作耗时费力,严肃评论也容易得罪人,在大学科研考核中毫无用处,坚持写书评显然算不上明智。
“现在,书更大程度上是来‘用’的,而不是来‘读’的。”陈夏红说着,从包里掏出一本巴尔扎克的小说——这并非他的休闲读物,而是他论文写作的重要资料。抱着一本闲书,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时光仿佛一去不返。只是偶尔,他感到实在是需要放松一下,才拿起《神雕侠侣》阅读,享受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
对于法律人读书所讲求的实用性,作为“麦读”这个法律出版品牌创始人的曾健深有体会——他面对的读者,几乎都是法律人。
在曾健看来,阅读对于法律人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法律人的工作职责往往是解决社会问题,因此,需要通过阅读反复地训练理性思维。同时,在解决社会问题时,也需要对世界有着深入的理解,不能光凭空想、抱有偏见。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提升了法律人理解世界的能力。也正因为此,在为法律人推荐阅读时,他不仅仅会推荐与法律关系密切的书籍,同时还会推荐历史、哲学、小说等作品。
曾健笑道,当下,读一本书所需要的成本,已经不是书籍封底的定价,而是阅读它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对于那些工作繁忙的法律人而言,这一点体现得格外突出。“有律师希望一本书出来了,就能看到电子书版本。最好,还附带主动检索功能,需要看什么,就搜索什么。”
相比电子阅读,曾健认为,作为社会精英的法律人进行纸质阅读很有必要。某种程度上说,阅读“需要一种仪式感”,同时也是一种深度思维的训练。他在英国旅行时见到丘吉尔的书架,满满当当都是精装书,“人群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财富上的,也是思想上的”。(尹丽)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郭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