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平安资讯平安要闻平安高层热点观察他山之石平安文化以案说法平安警醒
平安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文化

臧德胜:用良心和智慧化解刑案中的“恩怨情仇”

发布于:2017-5-9 15:17:00  浏览:920次

   朝阳法院刑一庭庭长
  北京市首届审判业务专家
  他承办刑事案件2000余件,十余件被最高法院、北京高院作为指导案例;
  他在关于刑辩的专著中将审判经验倾囊相授,彰显对法律共同体的热爱;
  他热爱书法,运笔流畅,苍劲有力;
  他是贤夫慈父,女儿问妈妈“怎样找到这么好的老公”……
  “我希望,当我回顾案件的时候,能没有遗憾;当我想到当事人的时候,能没有不安;当我总结自己的法官生涯时,能心态坦然。”
  这是42岁的刑事法官臧德胜的经典语录,也是他一切行为遵循的准则。
  当一颗“讲良心”的种子落地生根
  “十几年来,每次回家探亲时,年迈的父母都不忘叮嘱:老百姓不容易,你当法官更要讲良心。我的父母都不识字,他们没有过多的道理,只有一种朴素的情怀。当法官的这些年,我一直记着父母的这句话。当法官要讲良心,这既是父母对儿子的要求,我想,同时也是普通群众对法官的期待。”
  臧德胜出生于安徽农村,曾在家乡当过5年的小学教师。做老师时,身为农民的父母就常对他讲:“小学生不懂事,你当老师要讲良心。”后来,臧德胜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攻读刑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他在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做了一名刑事法官。此时,父母还是会对他讲:“老百姓不容易,你当法官更要讲良心。”因此,“讲良心”这句话就像一粒种子,在臧德胜的内心落地生根。
  在臧德胜看来,办案有“办对”和“办好”两个层次。能否把案件“办对”,取决于法官的职业技能,这是个技术活;而能否在“办对”的基础上把案件“办好”,则取决于法官的职业良知,这是个良心活。
  2010年,一起儿子弑父未遂的案件由臧德胜审理。从卷宗材料看,这就是一起反伦理的暴力杀人案。儿子要杀父亲,由于现场有人阻拦没能杀成,父亲最终受了轻伤。从接手这起案件,臧德胜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儿子为什么要杀父亲?他是怎么想的?”
  法庭上,被告人杨某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但是经验告诉臧德胜,这个人的行为有些反常。比如,在掏出刀的时候杨某曾对父亲讲,“如果我追上你,我就杀了你。如果我追不上你,咱俩的事就了了。”这与一般暴力杀人案中被告人的举动不太一样。
  为了验证怀疑,臧德胜主动提出委托鉴定机构对杨某的精神状态进行鉴定,同时走访其他家庭成员,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日常性格表现。原来,杨某一直认为父亲不顾家,奶奶家在房子的拆迁补偿和房屋分配上对母亲也不公平,他想要为母亲出头。按照杨某的想法,他把父亲杀了,自己再自杀,家里的财产就都归母亲所有了。
  然而,臧德胜调查发现,事实上杨某的父母之间并没有矛盾,相反却关系和谐。对儿子的做法母亲也是反对的。于此同时,杨某的精神鉴定结论也出来了,印证了臧德胜的疑虑:经鉴定,杨某患有人格障碍,思考事情容易偏执。
  杨某刚刚20出头,未来的路还很漫长。身为法官,臧德胜决定为这个孩子铺平道路。
  儿子对自己动了杀心,杨某父亲的心里凉飕飕的。臧德胜适时引导他反省自己,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有哪些不足。父亲反思后谅解了杨某,其他家庭成员也告诉杨某,欢迎他早日回家。杨某很感动,对父亲表达了忏悔。
  因有法定减轻处罚的情节,最终杨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这个结果既考虑到对杨某关押时间不宜太久,他出来后还能融入社会,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刑案中更难化解的“恩怨情仇”
  “带着良心办案,能使我们审慎行使裁量权。如何解读法律规范,如何考虑案件中的各种因素,如何平衡双方的利益,如何通过案件的审理达到最好的效果,都需要我们审慎考量。”
  有这样一把标尺在,在审理案件时,臧德胜总会考虑得多一些。
  有一对兄弟,两家6口人共同居住在一套两居室里,一直磕磕绊绊。一次争执中,嫂子用鞋盒打伤了小叔子的眼睛,构成轻伤。如果简单下判,虽然省事,但双方以后不知还会酿成怎样的悲剧,臧德胜的职业良知过不去。
  在审理这起伤害案期间,臧德胜先后走访了居委会、派出所以及双方的亲属、代理人,寻找突破口。眼看着简易程序的审限就要到期,连律师都劝他,“赶紧判了得了”。但他坚持不能一判了之,而是把案件转为普通程序,争取了一些时间。
  了解到嫂子家申请到了公租房,臧德胜就动员嫂子一家从合住的房子里搬出来,并帮她联系派出所解决落户问题,还条分缕析地劝说双方进行调解。
  最终,臧德胜用真诚打动了当事人,嫂子作了赔偿,被判缓刑,小叔子写了谅解书,两家人言归于好。案件审结后,还双双给他送来了锦旗。这令臧德胜感到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在刑事案件中,一方是因刑事犯罪而身陷囹圄的被告人,另一方是饱受伤害、痛心疾首的被害者或被害者家属,当中的恩怨情仇自不用说。刑事判决能惩罚罪行,但若想化解仇怨,终究还需要法官更多的智慧和心血。
  朝阳法院一直流传着臧德胜用20天化解13年杀儿积怨的“传说”。1993年,被告潘某与好友初某打闹嬉戏,潘某持刀不慎将初某扎伤,初某抢救无效死亡。潘某畏罪潜逃,13年后抓获归案,被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公诉到法院。
  13年间,被害人的母亲饱尝丧子之痛,她常常一个人来到被告人家的楼下久久凝望,似乎想找寻答案。被告人也遭受了父亲病逝、妻子改嫁的悲剧,留有一个小孩与奶奶相依为命。案件审理前,丧子的老母亲坚决要求追究被告人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并提出40余万元的赔偿请求。
  为了有效弥补被害人的损失,避免引发新的社会问题,臧德胜通过调解挽救了两个破碎的家庭。三个小时,他认真聆听被害人母亲的倾诉,缓解她多年的积怨。三次会见,他对双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二十天的反复协调,最后初某的母亲接受了调解,还主动要求对潘某从轻处罚……有时候,臧德胜苦口婆心的劲儿像极了邻家的老奶奶。
  “无所不知”,其实源于乐善于思
  在长达15年的刑事审判工作中,臧德胜承办刑事案件2000余件,判处被告人近3000人,无一错案,实现了质效双优的良好效果。他更办理了大量重大、疑难案件、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以及新类型的案件,当中有十余起被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为指导案例,对同类案件的审理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臧德胜所领导的刑一庭有一大特点就是青年干警多。年轻法官们遇到一些吃不准的法律问题,或是书记员们遇到一些新法律施行后的程序问题,都会向这个看起来“无所不知”的庭长请教。
  例如,面对张三的问题,臧德胜会在听完梗概后告诉他李四去年某月的某个案例可以参考;王五询问关于变更强制措施的案子是否要将被告人刑期的起止日期直接写入判决,臧德胜不但会肯定地告诉他要写,还会举例说明为何去年王五的类似情况没有写入,以消除王五的疑惑;当二审法官对某个案子的自首认定问题打电话来询问时,臧德胜会第一时间想起办理过的类似上诉维持的案件,以解决二审法院的疑虑……
  这种“无所不知”的能力不单因为他脑子好使,其实,刚任助理审判员时,臧德胜对能否胜任工作心里并没有底儿。为了尽快了解他人的办案思路,掌握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他对全庭前一年度审结的近千件案件制作了统计表格,逐案记录了基本案情,对影响定罪量刑的基本因素以及最终的处理结果,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形成了一份1.4万余字的分析报告。
  这样一个实证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这一过程,令他缩短了适应期,尽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后来,据此统计结果,臧德胜还发表了《罪刑相当原则的司法实现》和《缓刑适用现状的统计与分析》两篇论文,且有一篇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评比中获了奖。
  臧德胜一直以为,法官应当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才能驾驭复杂的法律关系。所以这些年,在一线审判之余,臧德胜也在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并先后著有《法官如何思考:刑事审判思维与方法》和《有效辩护三步法:法官视角的成功辩护之道》两本专业书籍,总计74万字,在行业内有着极高的评价和反响。
  尤其在《有效辩护三步法:法官视角的成功辩护之道》一书中,臧德胜将自己多年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倾囊相授,对辩护方法做了系统的梳理。著名刑辩律师田文昌在为该书所作的“序”里真诚地写道:“德胜法官将自己长期从事审判工作积累的一些认识和了解的一些规则,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律师朋友;毫无掩饰地揭示法官的‘软肋’和‘泪点’,为律师提供了有效辩护的方向。没有对刑辩律师的认同和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热爱,很难站在另一立场写出这样一部专业书。法官从专业层面为律师出谋划策,不仅有利于律师辩护技能的提升、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德胜法官率先以换位思考的角度为律师支招,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司法公正。我作为律师深感欣慰,为其点赞!”
  优雅从容,生活是一切温暖之源
  在很多人眼中,刑事法官多少会显得有些严肃、不苟言笑。但臧德胜却是一位经营生活的专家。他对被告人所散发的温暖,也许正是源于他并不枯燥、甚至可以用“优雅”来形容的生活。
  臧德胜热爱书法,他的字运笔流畅、洋洋洒洒,苍劲有力。在臧德胜看来,书法是一门审美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审判同样也是一门艺术,是社会领域一门更加博大精深的艺术,只有给当事人乃至社会公众一种“美”的享受,判决才能更具公信力。“都是在搞艺术,都一样要沉下心。”
  评价一个男人的责任感,有时候看他在家里的表现和对家庭成员的态度可能会更真实。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女儿,臧德胜如获至宝。
  熟悉臧德胜人都知道,他的妻子由于工作地点较远,每天早出晚归,女儿的学习和生活琐事几乎都是臧德胜负责。晚上加班,臧德胜会先回家给女儿做好饭菜再回单位。女儿爱好舞蹈,臧德胜即使再忙再累,也会周周带着她去舞蹈班上课。女儿生病了,臧德胜会起夜几次给她倒水盖被。
  多么柔软的父爱情怀,以至于小小的女儿有一天突然问妈妈:“怎么样才能找到这么好的老公?”令人忍俊不禁。
  获奖感言
  比起曾经获得的所有奖项,我更看重“审判业务专家”的称号,因为这是对一名职业法官的最大肯定。当好法官,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法学素养和精湛的审判技能,更需要一颗永远追求公平正义的心。
  撰稿 | 王鑫
  图文编辑 | 尹亦农 徐鹏俐



来源:北京法官 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闵玥
关于我们  |  组织结构

版权所有:平安绍兴新闻网Copyright2014
号电话:0575-8516 2227、0575-8515 4422、0575-8517 8202
地址:绍兴市凤林西路300号
广告代理合作单位:绍兴市蓝剑传播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023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13012563号 本站设计:耳東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