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恋沪上繁华,回乡挑重担。
1992年,在上海打拼了近20年的胡月祥事业正干得风生水起,时任东浦镇党委书记章生建的一通电话,让胡月祥为家乡揪心了。
当时,镇里为了建造企业,向袁川村预征用地,并计划重新划分田区给村民。然而,村民的阻挠使得镇里分田工作迟迟无法落实。
回村帮助解决困难的胡月祥,被村里当时的情况惊呆了。村班子没有“领头军”、班子成员缺少、内耗严重、村里环境一塌糊涂,村务变成了一个无人愿意接手的烂摊子。“没人管,我来管!我们自己的村子,我要带着它发展!”胡月祥毅然回来挑起了发展重担。
“空存折”引发创业激情
今年5月27日上午,记者随东浦镇政府组织委员前往袁川村采访,经过村界线后,车辆行驶在袁川大路上,只见一排排金瓦红墙的别墅整齐林立,一条条红绿相衬的环卫带环绕村庄。组织委员金晶说:“村子以前不通公路,稍微宽敞点的通道,只有村口那条500米不到的石板路。”
很难想象,如今这里已成为集体总资产近4000万元的富裕村,成为东浦镇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乃至全市全面小康建设的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百强村。带来这些变化的,正是被村民叫做“大家长”的胡月祥。
1993年,胡月祥出任村党总支书记,开始主持村里工作。面对村集体的一本“空存折”,胡月祥的创业激情重新燃起,在采访中,胡月祥回忆起了初期的心路历程,“我能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规划村庄。在没有足够资源可供开发的情况下,土地对我们村来说就是财富。想致富,先通路。其次,一定要把‘乱’的帽子摘掉,把房前屋后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整理掉,整理好了,土地也就空出来了。”胡月祥说。
“硬骨头”啃出民心来
一场轰轰烈烈“旧村改造”工程就此开始。如今正在全市开展的优化环境“八大行动”有政策支持、有部门协助、有舆论引导,可20年前袁川村的“旧村改造”工程没有经验可循、没有资金来源。
胡月祥只能自掏腰包请施工队伍,带着村干部一起把露天粪坑、乱堆坟墓和违法建筑这些农村建设的“硬骨头”改的改、搬的搬、拆的拆。
“当时,每家每户门口都会有一个露天粪坑,碰到太脏乱的地方,大家都不愿意碰,书记就自己上。看到书记这样做,大家坐不住了,主动拿上工具一起干。”村民俞振华告诉记者。
到1998年底,袁川村共搬迁村内坟墓600多穴、清除露天粪坑800多个、新建公厕19座。不仅如此,胡月祥还发动村民用分段包干的形式义务对全村2500多米的河道进行人工挖掘清淤8000余立方米,部分砌成了生态河沿。
如今,袁川村通过房屋租赁等方式,村集体每年净收入550万元左右。今年72岁的村民陈六九说:“每月1日,村里会给60岁以上的老人打200元钱,加上年底还有补贴,我们的医保费和住房保险村里全额交,日子过得太舒服了。”
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袁川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们腰包鼓了,村里环境卫生更好了。村民们还入股农业生态苗木科技园,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作者:记者 裘玮 编辑:高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