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既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质量,关乎全市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绍兴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关乎绍兴转型跨越发展的成效,它是兴市之道、强市之策。
近年来,绍兴以“品立绍兴 质行天下”的城市质量精神为引领,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质量强市”建设为抓手,做强“绍兴创造”,优化“绍兴服务”,提升“绍兴质量”,一步一个脚印,从“质量兴市”向“质量强市”转变,全力建设全国质量工作标杆城市。
如今,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工程质量全面提高,绍兴质量逐渐成为一张“金名片”。
完善政策体系 延伸“质量强市”理念
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质量建设,始终把质量建设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绍兴的发展与质量建设休戚与共。近年来,我市不断延伸“质量强市”理念,从顶层设计入手,为开展质量工作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市长质量奖”是对质量保证体系稳定、诚信记录和社会声誉良好、经营规模、利税、总资产贡献率居省内同行业前列企业的一种激励。2007年,绍兴在全省率先设立“市长质量奖”,此后每年开展此项评审,至2014年已连续八年,先后授予中国绍兴黄酒集团公司等29家企业为绍兴市市长质量奖企业。
这之后,我市又增设了“质量进步奖”和“质量管理标兵奖”,率先实现市及所属县(市、区)及市直各开发区政府质量奖全覆盖,并逐步将质量奖制度延伸至乡镇(街道)及企业,在全国率先推行总经理质量奖。
实践证明,市长质量奖等奖项的设立,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质量、参与质量、竞争质量、创造质量的良好氛围,为打造我市区域质量竞争优势,满足群众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浙江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获全国质量奖,29家企业获省卓越经营奖,数量居全省第一;3家企业获省政府质量奖,数量居全省第二;在全省率先开展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建设,83家企业成为省、市、县三级孵化基地;364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343家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
夯实质量基础 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建设,通过做活机制、做稳底线、做实基础、做优品质、做深文化,不断夯实质量工作基础。通过充分利用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提供优质化公共性基础服务平台。如今,全市已拥有各类创新平台130多家,已建成或正在筹建国家级质检中心4个、省级质检中心14个。目前,位于滨海新城,集科研、检测、研发、中试、培训于一体的国家级检测试验科研基地已全面结顶,总建筑面积达9.6万平方米。不久,这里将成为环保设备、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的同时,我市有力推进标准化战略。
近日,由柯桥区印染工业协会和柯桥区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联合申报的《制订实施印染行业定型机废气排放限值联盟标准》项目获浙江省2014年工业标准化立项。该项目是我市众多标准化项目中的其中一项。
截至目前,我市企业或部门参与制订修订国际、国内标准1275只,其中为主制订297只,数量居全省前列。10个国家级、5个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委会、工作组)也落户绍兴,成立了市标准化研究院。“柯桥区生活饮用水供水服务”和“诸暨市枫桥镇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标准化”更是列入全国首批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绍兴成功获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正是绍兴不少企业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为绍兴制造确保市场话语权打下坚实根基。
创优质品牌 提升“绍兴制造”魅力
拥有品牌数量的多少,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来年,绍兴市委、市政府对品牌建设高度重视,并将其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市财政每年设立品牌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对质量品牌的奖励、品牌建设重点事项和品牌企业的贴息、补助等。对列入培育名牌、标准化实施工程的企业,在税收、土地征用、金融、技术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这些都为品牌建设提供了政策鼓励和经费支持,也为企业和质监部门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和环境。
目前,绍兴作为全省唯一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地级市,全市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1只,居全省第一;“绍兴黄酒”、“嵊州领带”、“大唐袜业”等11只区域块状产业产品被认定为浙江省区域名牌产品,数量居全省第一位;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60件,居全省第二;中华老字号13个,“绍兴酒”为全国首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省级名牌创建水平达6.63%,居全省首位。
绍兴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建筑强市,近年来一直推动绍兴建筑业从量到质的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全省领先。截至目前,已累计获得“钱江杯”、“白玉兰杯”、“扬子杯”等省级优质工程奖2000多项,获全国“鲁班奖”41次,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集聚效应逐渐显现。我市的名牌产品覆盖纺织、机械、医药、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体现了绍兴地域特色、经济特色,提升了绍兴企业形象。目前,柯桥纺织印染、新昌装备制造2个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柯桥纺织、诸暨袜业、嵊州领带、新昌轴承等4个产业集群成为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诸暨环保设备等8个产业成为省级产业示范基地……
如今,“名牌”效应正在显现,更优的品质管理、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更加给力的科技创新,提升着绍兴制造的品牌形象和产品竞争力,推动着绍兴制造从“量”到“质”的转变。
守住安全底线 维护百姓正当权益
质量问题事关百姓日常生活,事关民生大计。为此,市质监局积极创新质量安全监管方式,强化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加严行政许可安全监管,加大质量违法惩治力度,为全市人民筑牢了一道质量安全的屏障。
2014年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96.93%,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食品、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达98.8%和99.1%,出口商品合格率达99.6%……
与食品安全相比,菜场上的一杆秤离老百姓的生活似乎远了些,事实上它关乎百姓的日常生活,关乎质量大计。
今年上半年,市质监局对市区42家农贸市场开展“黑心秤”清查专项行动,重拳整顿使用“黑心秤”、“作弊秤”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中,共强制检测各类型号电子秤4113台,查处“作弊秤”43台、“黑心秤”9台。在严查的同时,市质监局还联合相关部门出台《绍兴市农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农贸市场电子秤的监管。
与此同时,创新监管方式。2011年,我市在全省首创“站所+网格”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健全了质量安全责任网、预控网、警戒网、协同网和电子监管网,试行企业约谈、企业主体责任年度述职和企业法人质量安全知识考试制度,通过市场准入、分类监管、动态巡查、专项整治、风险评估、专家指导、应急处置等措施,有效确保了区域质量安全。
在开展质量监管工作的同时,我市多次组织开展“质量安全培训”活动,使质量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每年“3·15”、“质量月”、“计量日”、“标准日”期间,全市都举办大型质量宣传咨询服务活动,现场接受法律咨询和投诉,使产品质量法规进村入企,扩大了社会宣传面。
目前,全市基本形成重视质量安全、关注质量品牌的良好社会氛围。质监12365、市场监管12315、环保12369等热线电话,已经成为群众维权的有力平台。
实践证明,“质量强市”战略是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科学发展与市情有机结合的一个关乎全局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科学决策。未来的绍兴,质量发展的目光将继续聚焦名牌战略,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活力,让绍兴在质量强市的广阔天空展翅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