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务的介入,让濒临破产的企业通过司法重整转危为安;重点工作的推进,所及之处都有法律保驾护航;政府决策的出台,广泛征集民意,充分审查合法性……
即将过去的2014年,我们看见了法治的影响力日益渗透在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见证着法治的力量与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越来越紧密地结合。
律师参与助濒危企业涅槃
近两年,温州一些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陷入了破产的境地。温州广大律师积极参与企业重整重组和破产清算,在这场经济保卫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9月18日,以出让无形资产的方法引进的战略投资人———北京新美福医药有限公司,成了温州340年老字号“海鹤药业”的新主人。浙江光正大律师事务所主任周光参与了“海鹤药业”涅槃重生的过程。
2年前,“海鹤药业”债务危机爆发,企业无法继续经营。2012年6月,温州市中级法院指定浙江光正大律师事务所担任管理人。
律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重整思路:由普通债权人先行债转股,并将部分非核心资产先行变现。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战略投资人的核心利益不受损害,消除了他们对企业被强制破产清算的顾虑,又增加了债务人未来资产处置的灵活性。
不过,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当时战略投资人尚未介入,各普通债权人又无力收购他人债权份额,而且在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尚未度过的当时,绝大多数债权人不愿将股权交由其他债权人持有。
于是,律师另辟蹊径,提出将企业股权交由管理人代表暂为托管的建议。“以前在法院主持下的破产重整程序中,由管理人工作人员作为显名股东参与进行‘代持股’的情况从未出现过。但出乎我们意料,几乎全体债权人都同意了这个建议,温州中院也确认了这一方式的合法有效。”
最终,在律师的主观能动与法院敢于突破的共同作用下,促成了重整计划的通过。之后,律师又帮助企业成功寻找到了战略投资人入驻。终于,“海鹤药业”这一百年老字号得以再度起航。
“河道警长”护一湾碧水
“水晶之都”浦江摘掉了全省卫生环境污染县“黑帽”,婺城十里长湖清淤后重变清澈……一年来的“五水共治”,让婺州大地逐步重现出了昔日的旖旎风光。而这幅美好画卷的背后,活跃着政法工作者的身影。
金华全市的322条河道都有自己的“河道警长”。他们的职责是:巡查河道,查处涉水违法犯罪,严惩水环境犯罪,铲除相关黑色产业链,全力护航“五水共治”。
乾西派出所所长柯志强是长湖的河道警长,现在,看着眼前的景象,他既欣慰又倍感责任重大。“‘河道警长’不是一个简单的新头衔,如果这一汪清水再出现污染,我也难辞其咎。”
长山乡地处金华婺城区“最差河流”桐溪的源头。政府禁止投肥养鱼后,承包户经济受到影响,矛盾纠纷不断出现。婺城区法院专门在当地挂牌成立工作室,每周固定时间接受现场咨询,调解矛盾纠纷。这也是浙江首个“五水共治”巡回法庭。
挂牌首日,石门村村委会主任倪善春跑来咨询:“水库已承包给养殖户了。现在政府禁止投肥养鱼,我们村里怎么做才能避免吃官司?”法官王莺向他详细介绍了相关法律法规,建议村里通过协商,对原承包合同的承包费或期限等条款予以变更,既减少承包户损失,也达到清洁水库的目的。倪善春听后满意而归。
重大决策第三方稳评
决策、项目上马前,先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我省已是共识。但宁波走快一步,在全省率先探索引入了第三方评估和监督机制,并有了初步成效。
宁波市一家养老院想要扩建,项目还在酝酿之中,负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调查员已挨家挨户上门,征求周边居民的意见。评估师将调查发现的这些潜在社会风险点,形成一份评估报告,提交项目主管部门作为决策的依据。
为避免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提升风险评估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宁波主动引入、积极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将一些大而难项目的风险评估工作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评估机构通过大量走访调查,收集信息,提出风险等级及防范化解风险点的对策措施,形成公正、专业、科学的评估报告,以供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风险评估,立场中立,而且有更多专业技术力量,可以提高评估结果的专业性,也更有利于畅通民意表达。同时,政府部门也回归了本来的角色,主要依据评估报告作出科学决策,并对第三方进行监督管理。
如何保证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质量?宁波出台了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培育管理的实施细则,明确要求相关机构进入社会稳定项目评估领域,必须先过评估资质、培训考核和稳评许可准入等“三关”;评估人员必须经过集中培训和资格考核,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每个评估机构必须有规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师,并获得“稳评许可证”。
目前,宁波已有10家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100多名第三方风险评估人员。由第三方负责评估的140多项决策、项目,均有效规避和降低了风险,未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