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暮春到盛夏,家住镇海区蛟川街道炼化社区的袁阿姨陪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伴林师傅,已经在小区对面的蛟川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住了3个月。去年年底,这里的4楼开设了专门的认知障碍居家支持中心,服务的对象正是失能失智前兆的老年人。
一般来说,“失能”指的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失智”指的是记忆力、判断力和认知等脑功能退化——针对这个群体的照料,恰恰是养老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社会上流行的这句话,表达的正是一份难言的痛楚。
“我们希望能够从群众呼声最强烈的‘痛点’入手,为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既帮助失能失智的老人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也能够让其家人从沉重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宁波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年底,老伴突然不能走路了,被送到康复医院救治,说是小脑萎缩了。子女有各自的家庭和事情,很忙。我呢,就一个人在医院照顾他,一个月后也累得昏倒了,摔了一跤。年纪大了,吃不消了!”袁阿姨今年83岁,林师傅比她还要大6岁。
这些年,像林师傅这样认知障碍老人的养老问题,受到了整个社会的更多关注。去年以来,宁波市以长期护理保险即将全面实施为契机,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的现实痛点,初步建成“专业评估、机构照护、社区服务、照护培训、保险支持”的“五位一体”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去年,宁波市首次完成了全市167.5万名老年人自理能力筛查评估,完成了13.1万名疑似失能老年人专业评估,同时依托“甬易养”智慧养老平台建立起失能老年人基础数据。
与此同时,各地正在陆续加快设施建设,从“增数量、提质量、优结构”三向发力,扎实推进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认知障碍专区床位和家庭养老照护床位“三张床”建设。目前,宁波市已有认知障碍专区床位2956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1128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63%。
“在这里,我们过上了愉快的集体生活。老伴很喜欢下棋,被大家封为‘棋王’,他开心得很。”虽说入住时间不长,但袁阿姨对这个“家门口”的认知障碍居家支持中心赞不绝口。这里的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认知障碍老人,集体生活能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有效缓解认知障碍的发展。
以镇海为例,认知障碍康养照护体系建设被列入今年的区级民生实事工程,计划从制定建设标准规范、完善三级照护网络、开展人群筛查、培育专业人才、落实定位器发放等方面着手,到年底基本建成覆盖科普宣导、早期干预、筛查转诊、照料支持、友好环境支持的认知障碍康养照护全链条。
“我们采取了邀请第三方本土养老专业机构代管的方式,建设专门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评测和康复设施空间,确保专业护理人员和老人比例为1:4,尽可能让认知障碍的老人得到更好服务。”蛟川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殷海珠说。
目前,宁波市民政局已联合卫健、医保、财政等部门出台深化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设施或签约服务全覆盖。启动设计床位300张、预计投资2亿元的市级失智症医疗康养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失智老人医康养护一体化省级示范成效。
来源: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