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平安资讯平安要闻平安高层热点观察他山之石平安文化以案说法平安警醒
以案说法
当前位置:首页 > 以案说法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绍兴实验”

发布于:2014-8-18 8:46:03  浏览:1879次
8月18日讯 今年以来,一个叫杭兰英的村干部被置到了闪光灯下。在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党总支书记这个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了28年后,她的那些事迹被挖掘出来,引起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关注,并被各类媒体广泛报道。
  杭兰英所站立的土壤,是上虞祝温这个小小的村庄。因为朴素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让这个看似平静的乡村,具有打动人心的伟大力量。在那些村庄的土地上,孕育了绍兴最受人关注的社会治理经验。上世纪60年代,在诸暨枫桥的钟瑛村里,他们“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
  这一做法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和批示,“枫桥经验”由此红遍全国。半个多世纪过去,无论是绍兴还是整个中国,前所未有的市景变迁席卷而至,但“枫桥经验”历久弥新。
  从钟瑛到祝温,两个相距数十公里的村庄,看起来似乎并没什么关系,而在时间的河流上眺望,他们所指向的是同一个命题: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打造村庄共同体
  绍兴的乡村素来是一块充满变革精神的土地。
  上世纪60年代,在今天柯桥区等地的一些村庄里,一些大胆的村支书开始带领当地农民创办社队企业,工业化的种子由此被播下。及至市场年代,早年的乡村工业化曙光演变成一股洪流,受益于早年的苏南模式,柯桥区等地由此成为中国改革的急先锋。
  从早年的分田到户,到土地流转,再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里,绍兴大量的乡村中诞生了一批明星式的村干部。像杨汛桥的展望村、钱清的梅二村、福全的新风村,一时成为村庄的楷模,这些小小的村庄,也吸引了国家领导人的到访。
  在世纪之交后,绍兴各地的村庄涌现出了一批社会治理的典型。从夏履莲东村开始的“夏履程序”,通过采用零招待制度对村干部的权力进行了约束;嵊州三界镇的八郑村,将村庄民主形成为8大流程,探索出了“八郑规程”;而从新昌儒岙镇石磁村发源的“乡村典章”,则将村务分成3大类,进入到村民代表会议讨论。
  不难发现,从经济领域出发,再到社会治理领域,绍兴乡村的热点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首先来自于经济社会的变化本身。
  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年代,发展乡村经济,成为村干部的主轴;而在做大“蛋糕”后,如何分配“蛋糕”,实现公平正义,保障每一个村民的权利,则成为了村庄治理的重心。而归根结底,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分配“蛋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更好的生活。
  而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利益主体的分化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美乡村,绍兴不胜枚举的乡村治理经验,致力于建设的正在面对不断转变的形势,打造出一个村庄共同体。而建设乡村共同体,其中流砥柱则是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
  村党支部是党组织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神经系统的最末梢,他直接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是感知社情民意的触发器,也是消解民生冷暖的蓄水池。而对农村民众而言,共产党人的好坏标准,则体现在他是否具有为民情怀、务实精神、清廉本色和担当意识。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那样:“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群众看我们党,首先看基层干部。”“要把基层干部队伍选拔好、培养好、建设好,让基层干部更好地做工作。”以群众满意为导向,以杭兰英为典型,绍兴所要探索的真正命题是:如何实现乡村善治?
  乡村善治“民情通”
  乡村,是一个有着自己固有伦理的场域。
  中国漫长的历史,造就了村庄特有的伦理道德体系、生产生活逻辑。而工业化的到来,全球化的扩散,使得乡村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原有的村庄里,村庄矛盾的化解主要靠宗族长老维系,熟人社会中的族规家法对一个人的行为构成了规范制约;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外来人口的涌入,绍兴大量的村庄正在向半熟人社会过渡,这种外部性的挑战,利益关系的日渐复杂,都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一个简单的案例为例:在一个村庄里,两户人家因琐事吵架了。因为第三方力量未及时介入,最后双方上了法院。一点小事进入司法程序,不但提高了司法成本,严格依法的判决结果更让双方难解心结,甚至可能演化成一个信访问题。但如果干部对两户家庭的情况熟悉,可能只要把他们拉拢,拍拍肩膀、消消气,问题就解决了。
  解决农村的问题,乡镇、村干部必须对老百姓的情况熟悉。在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内容的基础上,双方就会拥有共同语言,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
  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去年绍兴推行了“民情通”工作。“民情通”所要解决的是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点对点面对面做群众工作,做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所谓的网格化管理,就是把100户左右人家划为一个网格,由驻村干部、站所干部、村两委会干部“承包”这个网格,一起来解决网格里的问题。而要解决问题,首先是熟悉网格里每一户家庭的情况,定期主动上门走访联系。
  “民情通”所树立的是一种面对面做群众工作的导向,鼓励乡镇、村干部做“全科医生”,什么都懂一点,从“条条干部”变成“块块干部”,从被动变成主动上门服务。
  我们可以注意到,绍兴在推行“民情通”的过程中,去除了眼花缭乱的新载体新名词,减少了大量机关化的考核和数据台账,着眼简便、务实、可持续,制定标准化实施细则。
  什么是标准化?就是对乡镇干部、村干部都列出一些最基本的,一直要坚持下去的工作规程,比如驻村干部对每户人家都熟悉,每个村民的名字都叫得出来,等等。这些标准是必须做到的,是简单的,关键是坚持标准做好每件简单的事,积累成基层基础。
  在标准化的过程中,“民情通”将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在“民情通”工作中,绍兴通过干部走村入户,面对面沟通、点对点服务,正在建立起乡村治理的基本档案。而这些档案一汇总,将形成一个强大的数据库。
  一个村庄平时需要几天进行一次议事、它当前的社会热点是什么,根据这些基本信息所形成的数据库,能及时对社会趋势做出分析和研判,并由此科学地制定、观察、评估公共政策。
  作为绍兴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载体,“民情通”不是运动式的走过场,而是作为一项制度和一套有效方法将实现固化。而通过档案的积累,有了大数据,任何乡镇、村干部一接到问题,就能根据这户人家历史积累的人际关系、经济现状等情况,迅速介入,实现解决问题高效化。
  基层治理实验区
  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强调“社会治理”而非“社会管理”,不是简单的词语变化,而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对绍兴提出的考问是:如何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
  我们不难注意到,从去年开始,绍兴启动了两项大计划:一是干部社会化评价,二是民间人才“万人计划”。前者通过将部门局办一把手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进行公示、上电视亮相等方式,变体制内的干部评定为民众参与评价,引起了巨大反响;后者则通过对民间人才评定星级,凝聚起了一大批社会人才。
  两件事情,关涉群体截然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共同指向的一个方向是:实现社会化。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参与热情,正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在绍兴的乡村基层社会,活跃着各类文艺积极分子、竹编匠人、泥水工等,通过“万人计划”,对他们的手艺、职业予以肯定,对这些社会中的平民来说,是一种身份的肯定,也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各人的特长,如让文艺分子在村里进行义演等,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公共事务,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增强他们的家园意识和共同体意识,在进行自我管理的同时,也将形成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
  这种参与必须是平等的,不是看谁的经济地位高,也不是看谁的权力势力大,而是靠平等参与公共事务,靠平等的沟通与对话,这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素。
  与此同时,绍兴鼓励乡贤回归,不仅号召他们回乡投资,更鼓励那些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带着他们的观念、思想、文化反哺乡村,和基层进行碰撞,以产生出互动的良好结果。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切入基层体系的建设,它将在产业发展、家园建设、文化重塑、人心温暖等各个层面产生积极的意义。这样的先例,不难在发达国家中找到。如日本,因为乡村与城市的精英保持着很好的沟通,像安藤忠雄、隈研吾这样的建筑大师,与乡村的工匠合作,设计建筑和陶瓷,既保护了乡村的文化和传统,又提升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层次,更重要的是使乡村的发展生机勃勃。
  乡贤回归,在中国也有着优良的传统。古老的科举制度打通了上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为基层社会提供了向上流动的阶梯,另一方面“士”与“仕”们告老还乡,又在基层社会起到了凝聚精英、教化社会的作用。
  这些年,经过城乡统筹,绍兴的公共服务和建设广泛覆盖到了乡村。卫生、安全、通讯等公共体系十分发达,在服务上逐步实现办事不出村,电商化让农村购物十分便捷,这些都为乡贤回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回归正是大好时机。
  对于一个村庄的发展来说,如果它的产业经济是发达的,公共服务是成熟的,党的领导是坚强有力的,在社会治理中又能发挥平民及乡贤等本土精英的作用,它一定是可持续的。
  以乡村治理为突破口,掀开的仅仅是绍兴谋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序幕。实现村庄、乡镇、县域及全市的善治,将绍兴全域打造成一个基层治理现代化实验区,这片素来不断变革求新的区域正在行进的路上。
关于我们  |  组织结构

版权所有:平安绍兴新闻网Copyright2014
号电话:0575-8516 2227、0575-8515 4422、0575-8517 8202
地址:绍兴市凤林西路300号
广告代理合作单位:绍兴市蓝剑传播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023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13012563号 本站设计:耳東师兄